雙城記閱讀心得
寫心得可以鍛煉自己的文字表達能力,有助于提升自己的寫作水平和表達能力。怎么寫好雙城記閱讀心得?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雙城記閱讀心得,方便大家學習。
雙城記閱讀心得篇1
最近,我看了一本叫做《雙城記》的書,這本書以法國大革命為背景。
法國大革命是人類史上一個血的印記。在那個混亂的時代,充滿不確定;在這種無秩序的狀態下,人性的一切表露無疑。雙城記以法國大革命為背景,透過為族與平民之間的仇恨沖突,作者狄更斯只想傳達出---鮮血無法洗去仇恨,更不能替代愛---貴族的暴虐對平民造成的傷痛不會因為鮮血而愈合,平民對貴族的仇恨也無法替代對已逝親人的愛。
故事中,梅尼特醫生從監獄中重獲自由和女兒一起到倫敦生活。五年后,他們在法庭上為名叫查爾斯?代爾那的法國青年做證,露西和代爾那因相愛而結婚。1792年,法國大革命爆發,故事場景轉至法國。代爾那因身為貴族后裔而遭逮捕并判死刑,在千鈞一發的時刻,一直愛戀露西的英國青年西得尼?卡登替他上了斷頭臺。
卡登是書中最富魅力亦最復雜的角色之一。頹廢、消極,求學時,他只替同學寫作業;出社會后,即使擁有一身才華,它仍然選擇為另一名律師工作。但是,在他冷漠的外表下,有著深深的溫柔。憑這一斛溫柔和對露西的愛,卡登做了一個意義重大的決定---代替代爾那上斷頭臺---用自己的生命換回另一個人的性命,換回一個家庭的幸福和笑顏。這是卡登守護露西的表現,為愛而犧牲,這在那個大時代、甚至現代,是多麼高貴的舉動!
相較於代表的溫柔和愛,多法石太太則是殺戮和血腥的象徵。由於親人慘死在代爾那的父親和叔叔的魔掌下,她終其一生為仇恨而活;為置代爾那一家於死地,無所不用其極,最后終於讓自己死於擦槍走火的意外。多法石太太的嗜血固然使人不寒而栗,但也叫人不禁感嘆恨的力量,將本該快樂幸福的女人塑造成復仇女神。十八世紀末的法國,被這種執拗復仇的火焰燃燒成阿修羅地獄。
教訓和意義不能因為歲月而被遺忘。如果我們無法從其中獲得一些什麼,相同的悲劇依舊會重演。兩百年后的今天,希望活在這個世代的我們能創造出真正平等、自由、博愛的新世紀。
卡登的死,就像一支羽毛輕柔的飄落水面,沒有水花,卻有一個個漣漪,提醒人們:真正的自由平等無法用斷頭臺建立。有一天,世界會變得更好,就像卡登臨死前看見的世界,那不是天堂的幻影;有一天,那會是我們的世界。
雙城記閱讀心得篇2
在這個充滿歡樂和溫馨的假期里,我閱讀了英國作家狄更斯著的《雙城記》。這本《雙城記》令我感觸很大,狄更斯是19世紀英國偉大的實現主義作家。狄更斯用他的小說向我們揭示了一個不一樣于平常的社會,抨擊了當時英國社會形形色色的罪惡,對生活在最下層勞動人民的那種貧苦的生活給予深切的同情。
我相信狄更斯就是期望我們能夠體會到當時英國最最黑暗的一面——上層社會歌舞升平,不顧老百姓的死活,強盜成群;而下層老百姓們則過著貧困辛苦的生活,令人同情至極。這本書是狄更斯后期的重要作品之一,是根據法國大革命的部分史實寫成的一部歷史小說。
這部小說經過典型的事例高度概括德揭露了法國大革命前夕期間法國和英國兩國的社會狀況,一方面是驕奢淫逸的統治階級的殘暴,另一方面是廣大勞動人民在封建貴族的剝削、壓迫下過著極其悲慘的生活,從而深刻地揭示了革命是不可避免的。
我欣賞到了這一優秀的世界文化珍品,它打開了我對世界了解的大門,開闊了視野,豐富了知識,我認為這樣能夠培養我們愛好文學的興趣,提高自我欣賞文學作品的本事。這本書讓我懂得許多做人的道理,例如,人不能做驕奢淫逸,要謙虛謹慎,不能貪圖享受,要務真求實,真誠待人,做好自我本本分分的事。
雙城記閱讀心得篇3
我是讀完這部文學作品之后立刻寫這篇讀書心得的,真是太精彩了,抑制不住自我內心的激動。異常是讀到最終兩三章的時候,原先迷茫如大霧般的情節慢慢地似受到初生的陽光而將迷霧驅散后的天空一般明朗起來。怪不得作者狄更斯自述,這部小說使他“深受感動,無比興奮”,并且渴望能親自在舞臺上扮演西德尼·卡頓;
在小說中,狄更斯成功地塑造了主要人物鮮明的個性。曼內特是個深愛女兒的父親,在經歷磨難后仍寬容地把女兒嫁給仇人的兒子;露西是溫柔善良的賢妻良母,為了讓丈夫能看自我一眼每一天風雨不改地到大墻對面站立兩小時;查爾斯是個正直、豁達的貴族,與露西相愛,為了感情甘愿放棄爵位與財產。
小說中還有一個人物,就是讓人有點憎惡的泰雷茲·德伐日。失去親人使她活著的唯一意義就是革命勝利之時為親人報仇。可是等到革命勝利時,她許多年來夢寐以求的復仇卻失去了對象,她的憤怒之深是能夠想象的,然而為了發泄積憤卻拿侯爵兄弟的兒子及其家人抵罪,她走上了一條與那些偽貴族同樣殘忍的道路,于是她的種.種行為使她一步步失去了讀者的諒解。最終,惡人有惡報,她戲劇性地因為手槍走火而結束了自我充滿仇恨的一生。也許這才是她最佳的結局。那些像德伐日那樣以復仇為生活唯一目的的人,即使命運坎坷,也決不能博得人們的同情。
而在整篇小說中,最讓我喜歡也是最令人感動的就是律師助手——西德尼·卡爾頓。他一出場就帶著一身憂郁,隱去了光芒,總是灰心、失望、冷漠、凄涼。他妥協于周圍環境,但有時卻又顯得格格不入,作為律師助手的他才華出眾,卻甘心境愿躲在人后,做別人成功的墊腳石,他仿佛親手筑起了一堵墻,隔絕了名利、社會,默默地逗留在角落里。他與查爾斯長得十分相似,也同樣深愛著露西,然而兩者命運卻截然不一樣。他羨慕查爾斯,也恨他。可在經歷痛苦的煎熬后,他依舊帶著誠摯的祝福,愿露西與查爾斯永遠幸福,因為“愛比恨更為強有力得多”。這個表面上懶散、放縱的“無用之徒”,內心卻是崇高而純潔的。
最終,他向露西表達了自我的情感。每次讀起那段話,難免感到心酸,“我期望你明白你是我靈魂最終的夢。我是在墮落的生活中看見你和你的父親,還有你所經營的那個甜蜜的家,才恢復了我心中自以為早己死去的往日的夢想。我也所以才感到比任何時候都要凄涼可憐。自從我見到你以后,我才為一種原以為不會再譴責我的悔恨所苦惱。我聽到我以為早已永遠沉默的往日的聲音在悄悄地催我上進…………”
當查爾斯因為家族的犯罪而被無辜判決死刑,西德尼竟然代替他去斷頭臺理解行刑。在生命與愛之間,他選擇了后者。他愛露西,為了她的幸福,他為她的愛人獻出自我的生命。當他走上斷頭臺的時候,面上依然堅持著笑容,他信守對露西的諾言……因為,他的愛便是他的生命。此時此刻,我的腦海中想起了裴多菲的那首詩:“我愿意是急流山里的小河在崎嶇的路上巖石上經過只要我的愛人是一條小魚在我的浪花中歡樂地游來游去……”
盡管小說以一個意外的“大團圓”收場,但當讀者流著眼淚讀完該書時,卻感到無限的遺憾、心酸。有人說感情是自私的,但在狄更斯的《雙城記》中,我卻能深深地感受到一種超脫世俗的最純潔、最崇高的愛。它隱藏在內心深處,但卻無比的深厚;它默默地承受煎熬,為的只是使心愛的人幸福;它總是無私地付出,而不求一點兒的回報。這種愛在無形中上升到一個新境界,永恒地放著凄美而迷人的光彩。
“為了你,為了你所親愛的任何人,我愿意做任何事情。倘若我的生命中有值得犧牲的可能和機會,我甘愿為你和你所愛的人們而犧牲。”
雙城記閱讀心得篇4
《雙城記》是英國最偉大的作家之一——查爾斯·狄更斯寫的。他1812年出生于普茨茅斯,1870年去世。他出身貧寒,但在不幸的童年過后,他很快便變得富有和成功。他還寫過好多著名小說,如:《霧都孤兒》、《遠大前程》等等。
《雙城記》主要是記載了1775年,在巴黎的一家酒館的樓上的一間屋子里坐著一位白發男人,他正在忙著做鞋。他曾經在巴士底獄當了18年的囚徒。現在他已是一個自由人了,然而他卻不知道自己的名字,也人不吃他的朋友。他所知道的就是他必須繼續的做鞋。
在一輛去巴黎的車上坐著路茜,這是她從未見過面的女兒。路茜把她父親帶回了倫敦,在女兒的愛心和照料之下,他忘掉了過去并學會了沖向一個自由人那樣去生活。
然而在法國大革命的暴風雨年代,過去既沒有消失也沒有被忘記。于是不久的危險秘密地把路茜和她所愛的人們帶回了巴黎……那兒恐怖的死亡機器——斷頭臺正饑餓的等待著法蘭西的敵人們。
這里的主人公很顯然就是揭穿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和腐敗。一個原來當了18年的囚徒,什么也不記得的男人,最后又是被自己從未見過面的女兒路茜帶回了倫敦,開始了一個自由人的生活,但最終他的女兒和她所愛的人們都回到了黑暗的巴黎,被法蘭西的敵人們處死了!
雙城記閱讀心得篇5
那是一個既美好又糟糕的時代,那是一個既明智又愚蠢的年代。《雙城記》的開篇之言就說明了這不是一部非黑即白、評論正確與否的歷史小說。以18世紀法國大革命作為小說背景,講述了發生在巴黎和倫敦這兩座古老城市,巴士底監獄囚犯曼內特醫生一家出逃,女兒與貴族青年達爾內相戀的故事,從中反映出封建貴族勢力與貧民階級對立的尖銳矛盾,批判了封建貴族階級對下層階級殘酷無情的壓迫與剝削,也歌頌了卡爾頓為愛情獻身、奉獻自我的英雄壯舉以及法語教師達爾內反對壓迫、自力更生的資產階級進步思想。
小說篇幅巨大、描寫生動,刻畫了許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形象。比如,看似孤僻桀驁、消極頹廢的卡爾頓,他的內心卻是那么的善良和溫柔,為了成全自己的愛人,他犧牲自己頂替達爾內,毅然選擇去斷頭臺赴死,偉大舉動感人至深。低調、沉穩、務實的銀行工作者羅瑞,不僅業務精通、能力出眾,還是一位絕對忠誠可靠的朋友,曼內特醫生一家在他多番周旋幫助下得以逃離深淵、過上幸福的生活。性格堅毅、領導力出色的革命者德伐日太太,憑借自己無比強大的忍耐力和工作能力成功完成革命任務,然而個人的仇恨讓其蒙蔽了雙眼,她對仇人恨之入骨,淪落為無情、冷酷的儈子手,最終不幸死于自己的槍下,讓人傷感唏噓。
這是真實的歷史背景下發生的虛擬故事。狄更斯在這部杰出小說里并沒有用華麗辭藻、黑色幽默或者其他高級修飾手法,而是用平實無華、真切動人的語言把他對法國大革命的看法和態度向讀者娓娓道來。狄更斯尖銳指出暴力革命會傷害到其他無辜民眾,社會變革需要的是無私奉獻、博愛眾生的精神,卡爾頓式的偉大壯舉正是他為這場暴力革命開出來的救治良方。
雙城記閱讀心得篇6
這是英國作家查爾斯·狄更斯的作品。顧名思義,他記敘了兩個城市間的故事。整個故事以法國大革命為背景,記敘了露茜以及她所愛的人們的悲慘命運。
作者創作這部小說的時期,正是英國和法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時期。“國王和王后相信什么都不會改變。”作者的這句話讓人發笑,覺得太天真太荒謬,而事實的確如此。在這兩個國家的首都巴黎和倫敦,人們痛恨國王和一切貴族,而巴黎情況更為嚴重。貴族們依其權勢將他們的仇人送進活墳墓——北塔監獄。主人公露茜的父親馬內特醫生,他僅僅因為知道了一個秘密。這部小說是圍繞露茜和她所愛的人們在巴黎和倫敦兩座城市間徘徊并斷送生命。巴黎人民在暴怒之下將國王王后和貴族們打入死牢——北塔監獄。用新型機器——斷頭臺將他們處死以解其恨。露茜的丈夫——查爾斯·埃弗蒙因為是貴族后裔而被打入死牢。可他并沒有傷害過窮人,他是無辜的。律師西得尼·卡登與埃弗蒙酷似。他為了露茜和其余她所愛的人們依然代替埃弗蒙登上斷頭臺,并在最后希冀法國的明天會變得美好。
這部小說的主人公是露茜。但我認為露茜的作用不大。她出現的次數不很多,也只說過幾句話。主要人物是她所愛的人們。他的父親馬內特醫生是法國沙皇統治時期苦難人民的代表;她的丈夫埃弗蒙原來是個貴族,而他從小受母親的教育,愛護窮人,幫助窮人。從小寄居英國,用自己的努力干下一番事業。他代表了善良的貴族,他的朋友律師卡登為了拯救朋友付出生命的代價,被暴怒的人民送上斷頭臺。他和埃弗蒙都是無辜的,是長期被壓迫的巴黎人民害死了他,準確的說是壓迫人民的兇惡殘暴的貴族們害死了他,他只是個替代品。他正代表了法國黑暗統治下正義無畏的人民。
這部小說用露茜和她所愛的人們揭露了法國的黑暗統治。而作者所在的英國何嘗不是這樣的呢?在小說結尾,卡登希望法國明天會變得美好。作者只不過是借卡登之口說了自己的心里話。英國的美好明天正是他的希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