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與超越》讀書筆記感想
《自卑與超越》讀書筆記感想精選篇1
阿德勒教授對他的這本著作的定義是立足于社會的個人心理學,在這本書中,深入探討了社會關系和個人心理形成之間的關系,其中尤其注重早期記憶對后來的社會行為的影響,特別是在社會合作方面的能力的形成。認為一個人對世界的認識和處事方式在兒童時期就已經定型,很難在后期改變,在很大程度上認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的觀點。
阿德勒首先提出,人類是群居動物,所以合作就成為一個避無可避的問題,因為個人無法脫離群里而活,那就勢必導致個人與社會之間必須達成一定的妥協以換取更好的生活環境。性別是天生的一種對人類的制約因素,性別的存在是客觀而合理的,他著重強調男女兩性之間的平等觀點。正是由于社會傳統觀念對兩性認識的偏差,導致了心理學上的"男性欽羨”現象。
在社會中,男女是同等重要的,沒有誰依附誰,誰占優勢或劣勢地位之分,如果這一觀念出現了偏差,必將導致社會和家庭的諸多問題。所以,阿德勒著重分析了家庭對一個人成長的影響。認為家庭是一個人觀念長成和行為處事的最開始的地方,如果家庭加諸了不良的因素,那么在很大程度上就會影響兒童日后的正常生活。在家庭之中,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在潛移默化之間將觀念輸入了兒童的腦海里。如果—個家庭不能正確認識到父親形象和母親形象的同等重要,就會對兒童對兩性的認識出現偏差,如女孩產生“男性欽羨”或對自身性別的不認同。其次,如果一方在教育中缺席,那么就會對兒童的合作能力的形成產生不利影響,會在日后融入社會產生各種問題和困難。
論述了家庭的影響之后又著重討論了學校的在一個人成長軌跡中的重要性。認為現有的學校對學生的心理健康關注度存在很大的缺失。無論是家庭還是學校,專業的心理指導的干涉都微乎其微,特別是在一些存在家庭教育問題的家庭之中,對于專業的心理指導避如蛇蝎。
我認為,這都是因為社會對兒童成長的認識度存在很大的盲區。沒有認識到,一個人最重要的觀念的形成需要家庭和社會的精心呵護,甚至在必要的時候需要求助專業的指導。在中國社會,這—問題存在更大的隱患,特別是中國傳統的重男輕女和"棍棒底下出孝子”的錯誤觀念,會在一個人的早期留下嚴重的心理創傷,更可能對后期的社會生活產生不利。
作為一一個社會人,應該對性格的產生和行為背后的含義有所學習和了解,這將更加有利于處理自身的人際關系。從本書中,我們就可以明確一點,家庭確實會對一個人的性格產生根本的影響,這種影響是潛在骨子里的,雖然有可能通過一些方式改變,但對于普通人的我們來說,不能抱有盲目的自信。特別是對于在戀愛關系中,要明白性格的頑固,通過個人心理學的幫助,無論是從家庭還是個人的行為,都可以更敏銳的了解一個人的性格組成,幫助我們規避一些不必要的損失和傷害。同時,本書還對戀愛和婚姻做出論述,明確了坦誠的平等合作的重要性,兩個人的合作絕對不是一次簡單的嘗試,這之中的復雜程度包括了兩個人的所有的因素,每個人都應該對此有詳細而明確的認識,才能逐漸磨合,這絕不是一—次想退就提的游戲。
每一個人,無論學習什么專業,從事什么工作,都應該對心理學,起碼是在社會心理學和個人心理學方面有—定的了解和認識,這將有助于社會的和諧發展,更加學會如何去合作,如何對待一些人表現出來的性格,能夠更好的學會換位思考,在友善處理人際關系的同時,幫助別人感受生活的美好,最起碼,不會成為那個在別人傷口上撒鹽的人。
我們都是普通人,沒有去改變別人的能力,但有改變自己和選擇生活的能力。
《自卑與超越》讀書筆記感想精選篇2
嗯,我自卑過,也將一直自卑下去,仿佛一種習慣,沒有他,反而不知道去哪里。
我知道我自卑已經很久了,但是真正的去了解自己的狀況,還是從讀了阿爾弗雷德的《自卑與超越》開始的。怎么講呢,很多學心理的不是想弄清楚整個人類的心理狀況是怎樣的,也不是想糾結于感覺知覺記憶這些實驗內容,而是想解決自己的問題。
書中講,人自卑的一個因素是生理缺陷。我想我是有的。小時候,我比較好強,認為別人有的,我也應該擁有,但是別人都長得很高,而我不是。身高的問題困擾了我很久很久,以至于我覺得大學特別滑稽的是全模擬隊個頭1米92的大懋和我一個宿舍。這樣的心理路程你們不懂,為了上課能和他們一樣快,我簡直就是在跑。究其原因,自卑來自比較,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比較的標準又都來自于社會的共識,所以啦,有社會就有自卑。雖然文中講的是個體心理學,但是怎么能逃脫社會的污。
社會這個污妖王產生了太多的壞水。比如貧窮,曾今有一年春節,家里都買不起取暖的煤炭了。那時候感覺無助到極點,自卑到骨子,也發奮的去努力,只為改變。所以說,自卑也是人們超越的一種動力來源。有人會說,你因自卑而做的努力是為了追趕,而不是超越。我想說的是,我們所想要超越的是曾經不堪的自己。每個人的發展,都需要原始積累,有人有錢,有人有知識,有人有一些意想不到的資源,對于沒有傘的孩子,只能是努力奔跑。
是啊,不向前奔跑,哪還有退路。有時候,最簡單的不去自卑的方法就是不去比較,有人選擇避開眾人,兩耳不聞式的讀書、封閉自己的交際圈,尋求短暫的平靜,但這就像毒癮,一次一次的將你吞噬,有人從人根本的心理上去解決,超脫自然,別人所謂的出世吧!我有時候選擇阿Q精神勝利法,哄哄自己的內心,讓他安靜,有時候直面現實——我雖然個頭矮,可我身上的擔子重啊。磨練的就是一種心境,這種時候,最可怕的不是程度有多深,而是觸底沒?大家都知道否極泰來。幸好,在這種心境的騰挪輾轉的時候,我看到了自己內心的自卑根源,我開始學著去解決他。
《自卑與超越》讀書筆記感想精選篇3
世間萬千事物,我們會經歷很多的事物,而這些事物對于我們來講,還有更重要的意義,那么在生活中,它們賦予了我們人類哪些的意義呢?
剛剛閱讀完了《自卑與超越》中的相關內容:生活賦予我們的意義。本書的作者是奧地利的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寫的,他在文中提出,如果有人想脫離意義的范疇,而使自己僅僅生活在單純的環境之中,那么他一定非常不幸:他將與自己周圍的人喪失溝通的基礎,他的行為無論是對他自己,或是對其他人都毫不起作用,都沒有任何意義。我們一直是以自己賦予現實的意義來感受現實,我們所感受的不是現實本身,而是現實被我們所賦予的意義,或者說是我們的感受是我們自己對現實的解釋。
文中還指出,在一般情況下,人類通過自己的行為來詮釋生活的意義,幾乎每個人都只把這個問題和它的答案通過自己的行為表現出來。如果我們觀察一個人的行為,而完全不管他的言論,我們將會發現:他的姿勢、態度、動作、表情、禮貌、野心、習慣、特征等等,無不體現出他個人對于“生活意義”的理解。生活的意義因人而異,也正因為如此,生活中的意義多得不可勝數。所有的生活意義都在這兩個極端之間變化。不同的人賦予生活不同的意義卻有高下之分:它們中有些很美妙,有些則很糟糕,有些錯的多,有些錯的少。較好的生活意義具有一些共同生活特征。較差的生活意義則都缺乏這些特征。
我們必須牢牢記住,"真實”指的是人類的真實,對人類目標和計劃的真實。除此之外,沒有別的所謂“真實”。如果還有其他的“真實”存在,它也和我們沒有關系,我們無法知道這種“真實”,這種“真實”也因此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我們每個人的人生,從一出生開始,就本身來說是沒有任何意義的。而如果要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有意義,那么這種“意義”是需要我們每個人后天自己給自己賦予的。有些人喜歡普通平凡的生活,則過著知足常樂,隨遇而安的生活,這份安定便是他們賦予自己生活的意義,有些人喜歡多姿多彩的人生,喜歡冒險,對生活的這份期待和不確定,則是他們賦予生活的意義。在人生的旅途中,每個人的人生路選擇各有不同,但是只要自己想清楚要過的是哪一種生活,喜歡哪一種生活方式,那么人生就是圓滿。
《自卑與超越》讀書筆記感想精選篇4
自卑與超越讀完有快半年了,一直計劃寫一篇讀后感,但是一直也沒有下筆。今天感謝馬校長定的“正面管教學校講師課程”的報名要求,讓自己定下心來把讀后感寫下來。
網上看過很多人的評價,我發現評價并不高,與我自己對這本書的評價嚴重不符。我細想了原因,人生處在不同的階段,讀這本書能領悟到的知識點可能會完全不同。
當今社會太過于浮躁,阿德勒在開篇提到人生目標是通過自己的努力,讓世界更美好,奉獻與合作是人生的真諦,可能是讓很多人覺得不合胃口的原因之一吧。我個人是非常喜歡《自卑和超越》這本書的,首先,他開篇明確了正確的人生目標和人生的真諦,有的人可能認為這是老生常談。
但我認為,阿德勒在這里有兩點與他人不同:首先開篇明確目標,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接下來,阿德勒用了很多的心理分析案例,論證了這一論題:正確的人生目標是通過自己的努力,讓世界更美好;合作與奉獻,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必備要素。
接下來,阿德勒開始向我們講述,家庭、學校在一個人的發展中扮演者何等重要的角色。為人父母,分別應該給予孩子哪些方面的合作機會。印象比較深刻的是,書中阿德勒認為的母親角色,與現代社會女性解放的的思想不太契合,但是我覺得這本身并沒有問題。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元,母親操持家務并不代表地位卑微,應該受到同樣的尊重。很多的全職母親對于經營家庭做的不好,原因不在于她們自身,而在于她們沒有受到該有的訓練,她們對于成為全職媽媽會面臨什么,完全沒有概念,沒人提供知識的普及,更沒有提供科學的訓練。
對于學校,阿德勒還是從辦學的目的入手,很快就揭開了各種辦學亂象的面紗。接著阿德勒描述了他認為的理想的辦學目標:讓每一個人都成為為人類的發展爭取共同利益的伙伴。以這一目標為導向,阿德勒開始梳理教師的角色,師生關系的處理,如何培養孩子的合作與奉獻精神。每個孩子都有無限的潛能,因材施教,發掘潛能,教師將能收獲教學帶來的巨大的樂趣。
不恰當的評價與負面標簽可能會對孩子的發展設限。接著阿德勒對青春期這一人生重要時期進行的分析,這一時期不應是父母逐漸退席的時候。早期養育的不當留下的性格缺陷,有待于在青春期逐步發現并進行修補。
關于擇業、社交和建立家庭,阿德勒也給出了建議。關于宗教,阿德勒的理解也很有啟示。因此,我認為,《自卑與超越》是為人父母必讀的一本書。
《自卑與超越》讀書筆記感想精選篇5
最近我讀了《自卑與超越》這本書,讓我對自卑有了不一樣的體會。其實吧每個人都會自卑,或多或少,因為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人,難免會對自己感到不滿意。自卑并不可怕,但愿自卑之后,你會努力去改變現狀提升自己的滿意度,而不是為了避免受挫折的感覺拒絕嘗試任何改變。
《自卑與超越》是個體心理學先驅阿德勒的代表作。書中作者他告訴我們,理解一個人,就要從他的過去入手,而一個人的生活風格,則是與他對于過去經驗的認識和理解相一致的。在日常生活中好多人都不太愿意承認自己自己有自卑感,在很多時候,她們覺得自卑并不是一件光榮的事情,她們總覺得自卑是很消極的一種心里感受。但其實自卑并不可怕,自卑也不一定不好,關鍵在于怎樣認識自己的自卑,克服困難,走出自卑,超越自我。
本書主要由兩部分來敘述,認識自卑和超越自卑,找到生命的最終意義。但殊不知,其實每個人都會產生不同程度的自卑,在人生的各個階段。我們都會有自己的不足和弱點,與他人的優點進行比較時自然就會據個人的認知來決定。就比如說,身材較肥胖的女生看到個子較纖細的女生,就會油然而生出自卑感,再比如說;當顏值較低的女生看到面容姣好的女生也會產生自卑感。她們只不過在放大自己的不足之處,究其原因,無非是對于自己過度不自信。當我們處于這種情況時,一定要努力走出來,盡管對自己某一方面不滿意,但我們可以培養和發展自己其他方面,從而找到自己自信的源泉,這才是超越自卑!
自卑不一定就是不好的,正是人類對自我所擁有的感到自卑,才不斷的超越自我,從而獲取了巨大的進步。而自卑與超越這本書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引導我們在人生的旅途的道路上更好的把握自己,超越自卑,樹立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