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詩經(jīng)心得感悟
“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是我讀到的關(guān)于《詩經(jīng)》的第一句句子。那時候的我學習《關(guān)雎》,什么都不懂,就只能聽老師給我們講它用的各種寫作手法和它所表達的意義。而如今,老師講的我早已忘記得一干二凈,唯一記得的就只有那其中承載的滿滿的濃情與少年求而不得的深深無奈。我也已經(jīng)不再像曾經(jīng)那樣只能“聽老師講”了,我已經(jīng)可以獨立地從我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它,不再完全依賴老師的講解。詩經(jīng),可以在我彷徨躁動時給我清風般的撫慰。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室宜家。”《詩經(jīng)·桃夭》是我在整部《詩經(jīng)》中最喜歡的一首。《桃夭》雖是一首婚嫁贊歌,但寫的卻是對即將出嫁的女子的美好祝愿。《桃夭》中雖無對女子的妝容進行描述,但是卻通過對桃樹的描寫,從側(cè)面展現(xiàn)了女子的美麗。雖無直接表達對女子的祝愿,但是卻通過滿樹的果實和茂密的枝葉,表達了他對女子的祝福。詩經(jīng),可以在你孤獨無助時給你陽光般的安慰。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戰(zhàn)事不斷,戍地不穩(wěn),戰(zhàn)士背井離鄉(xiāng),妻兒孤苦,老母年邁。但倭寇猖獗,又豈可棄國家于不顧?無奈只能辛苦家人,在戰(zhàn)場為國家而廝殺。或許家人會怨他,不理解他,但他對國家無愧,這就夠了。而真正的勇士,要敢于直面人生的挫折。詩經(jīng),可以在人迷茫時如燈塔般為人指引方向。
每個人心中都有不滅的熱情,每個人都有過去,每個人都有故事,或許人生本就是一場一場又一場的戲,聚集,然后淡然的離去;生命本就是一次一次再一次的輪回,出生,然后孤獨的死去。我們不停地記錄一張張面容,與別人一次次相遇,再一遍遍的擦肩而過。我們走的道路雖各不相同,但最終我們必將去往同一個地方。
若你感到彷徨躁動,《詩經(jīng)》可以給你清風般的撫慰;若你感到孤獨無助,《詩經(jīng)》可以給你陽光般的安慰;若你感到迷茫,《詩經(jīng)》則可以像燈塔,為你在重重迷霧中指引方向。讀《詩經(jīng)》,其實不在于你看了多少,而是在于――你懂了多少……
讀詩經(jīng)心得感悟篇2
《詩經(jīng)·考槃》為隱逸詩之鼻祖,謳歌士大夫的一個重要選擇——歸隱山林。
自古讀書人常走兩個極端,一則出仕。二則仕途挫折后隱居林下,詩歌賦畫,更有成就者著書立說。“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為什么只走兩個極端?因其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因其手足無力、恥于百工?是,也不是。表面客觀正確的疑問,回答不了中國傳統(tǒng)讀書人的骨氣問題。
如今的讀書人有更多的中間道路可以選擇:經(jīng)商、從軍、自由職業(yè)等等。這固然是時代的進步,但傳統(tǒng)意義的讀書人總是迂腐地選擇一種極端,一種用畢生熱情去熱愛和創(chuàng)造的東西。因此他們之中的杰出者不斷走上人類某個領(lǐng)域的頂峰,成為千古不朽的大師級人物,如一生只寫一部書的李時珍、曹雪芹。相比之下,當代名家充其量不過一巧匠。
所謂“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即內(nèi)圣外王,不得已立言。內(nèi)圣立德,外王立功,不能實際舉帝王之業(yè),以推圣人之道,才退而立言。著書立說為最后,不得以后為之。恍然明白相聲大師馬三立簡單名字的深刻內(nèi)涵。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我常常流連往返于詩經(jīng)中這些讓人陶醉的詩句中。《詩經(jīng)》本稱“詩”,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被儒家列為經(jīng)典之一。《詩經(jīng)》編成于春秋時代,共三百零五篇。詩歌形式以四言為主,運用賦、比、興的手法,其優(yōu)美篇章描寫生動,語言樸素優(yōu)美,聲音自然和諧,富有藝術(shù)感染力。
在《詩經(jīng)》里不但看不到古時人們的閉塞,愚昧與保守,而且應該說她所表現(xiàn)出來的純潔的愛情,過人的智慧,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對現(xiàn)實的滿足和對未來美好的憧憬完全是超越現(xiàn)代、超越時空的!
讀《詩經(jīng)》足以靜心、凈心:《詩經(jīng)》語言樸實,思想單純,沒有現(xiàn)代人們的那浮躁和不安分。閱讀《詩經(jīng)》,就會被文字里的純凈所感動。當我心浮氣躁的時候,看幾章,便能沉下心來,安心學習,安心工作。
讀《詩經(jīng)》足以踏實、專心:《詩經(jīng)》教會我每一步都要踏踏實實地走,才能到千里之外,留心生活中的每一點滴,珍惜現(xiàn)在,努力工作,日久堅持才能成為富有者,只有專心致志、刻苦鉆研,才能成為成功者。
讀《詩經(jīng)》足以返樸歸真:《詩經(jīng)》猶如東方的圣經(jīng),記錄著農(nóng)業(yè)文明最古老的光榮。《詩經(jīng)》內(nèi)的人們生活在離造物主最近的地方,門前的原野、山巒、巖石,無一不是造物主最原始的作品。人們聆聽著大自然蒼老的聲音和人類年輕的聲音,充滿感恩的心情。他們遠離充斥著欲望、高音喇叭的現(xiàn)代生活。這正是現(xiàn)代人所缺少的特質(zhì)。
讀詩經(jīng)心得感悟篇3
《詩經(jīng)。考槃》為隱逸詩之鼻祖,謳歌士大夫的一個重要選擇——歸隱山林。
自古讀書人常走兩個極端,一則出仕。二則仕途挫折后隱居林下,詩歌賦畫,更有成就者著書立說。“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為什么只走兩個極端?因其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因其手足無力、恥于百工?是,也不是。表面客觀正確的疑問,回答不了中國傳統(tǒng)讀書人的骨氣問題。
如今的讀書人有更多的中間道路可以選擇:經(jīng)商、從軍、自由職業(yè)等等。這固然是時代的進步,但傳統(tǒng)意義的讀書人總是迂腐地選擇一種極端,一種用畢生熱情去熱愛和創(chuàng)造的東西。因此他們之中的杰出者不斷走上人類某個領(lǐng)域的頂峰,成為千古不朽的大師級人物,如一生只寫一部書的李時珍、曹雪芹。相比之下,當代名家充其量不過一巧匠。
所謂“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即內(nèi)圣外王,不得已立言。內(nèi)圣立德,外王立功,不能實際舉帝王之業(yè),以推圣人之道,才退而立言。著書立說為最后,不得以后為之。恍然明白相聲大師馬三立簡單名字的深刻內(nèi)涵。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我常常流連往返于詩經(jīng)中這些讓人陶醉的詩句中。《詩經(jīng)》本稱“詩”,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被儒家列為經(jīng)典之一。《詩經(jīng)》編成于春秋時代,共三百零五篇。詩歌形式以四言為主,運用賦、比、興的手法,其優(yōu)美篇章描寫生動,語言樸素優(yōu)美,聲音自然和諧,富有藝術(shù)感染力。
在《詩經(jīng)》里不但看不到古時人們的閉塞,愚昧與保守,而且應該說她所表現(xiàn)出來的純潔的愛情,過人的智慧,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對現(xiàn)實的滿足和對未來美好的憧憬完全是超越現(xiàn)代、超越時空的!
讀了《詩經(jīng)》足以靜心、凈心:《詩經(jīng)》語言樸實,思想單純,沒有現(xiàn)代人們的那浮躁和不安分。閱讀了《詩經(jīng)》,就會被文字里的純凈所感動。當我心浮氣躁的時候,看幾章,便能沉下心來,安心學習,安心工作。
讀了《詩經(jīng)》足以踏實、專心:《詩經(jīng)》教會我每一步都要踏踏實實地走,才能到千里之外,留心生活中的每一點滴,珍惜現(xiàn)在,努力工作,日久堅持才能成為富有者,只有專心致志、刻苦鉆研,才能成為成功者。
讀了《詩經(jīng)》足以返樸歸真:《詩經(jīng)》猶如東方的圣經(jīng),記錄著農(nóng)業(yè)文明最古老的光榮。《詩經(jīng)》內(nèi)的人們生活在離造物主最近的地方,門前的原野、山巒、巖石,無一不是造物主最原始的作品。人們聆聽著大自然蒼老的聲音和人類年輕的聲音,充滿感恩的心情。他們遠離充斥著欲望、高音喇叭的現(xiàn)代生活。這正是現(xiàn)代人所缺少的特質(zhì)。
讀詩經(jīng)心得感悟篇4
“詩經(jīng)如彼岸花,即使無法摘取,也一直存活于心”一直都很喜歡這句話,因為它不是從前那天真到可恥的誓言,而是我們心里曾響過的聲音,我們在一起曾唱過的歌謠。唯美中帶有一點凄涼,讓人回味無窮!
輕輕地翻開《詩經(jīng)》那本冰封的古書里,蘊藏著厚重的感悟。靜靜地讀著悠揚的詩詞,飽含著的是哀婉與凄艷。細讀這本書,你會發(fā)現(xiàn),豪放是外骨,憂傷才是靈魂。思無邪只不過是在陶冶上次未完成的夢。每次讀完這本書時,我總會做筆記,因為這本書濃縮了太多太多世人的智慧與思潮。每次讀完這本書時,我總會悄然落淚,因為它給予我的不僅僅是書本上的知識,更重要的是人世間的悲歡離合,陰晴圓缺,讓我懂得了真諦,學會了去面對,去等待。如果說詩三百是前人要我們明白得到,那么后人也應該懂得珍惜。這本書里記錄著許許多多地寂寞和不舍之情,總演繹著悲劇,但它敘述的令人驚嘆不已。也許是這樣的……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瞧這動人的描寫,清澈如泉水,艷的讓我想起了一位絕代佳人——息媯。她被世人稱之為“桃花夫人”,因為她長得猶如桃花般嬌艷欲滴,靜婉美約,容貌絕倫,可她的命運卻不堪回首,他的艷美而亡三國,她的薄命如花,她的傾國容貌,都使后人無法忘記。可是,桃花夫人又何止息媯一個?紅顏薄命的佳人數(shù)不勝數(shù)!再看看,詩經(jīng)里的“綠兮衣兮,綠衣黃里”很短的一首詩,但卻情意深長,悼亡之音沸騰在詩中蔓延。這就是《鄴風·綠衣》。起初還不能理解透徹思無邪這種一點點的玩世不恭,又有一點點的心花搖曳的感覺。我總說黛玉太悲切了,看人生如此的悲觀絕決,現(xiàn)在才知道她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未有寶釵的任性激昂。思無邪,一本前人著傳,后人追捧的書,其實它也有令人沉寂的地方。
欲望總會占領(lǐng)人心的某些領(lǐng)域,但并非無法觸碰。當我們靜下心來,問問自己,來人世間為了什么,一切就會清楚了。經(jīng)典之作,固然有經(jīng)典之處,而《詩經(jīng)》卻恰恰寫盡了人心所向,世間所惱。
這是一本受益終身的良書,它沉浸在人類內(nèi)心深處,并得到永恒!
讀詩經(jīng)心得感悟篇5
《詩經(jīng)》我每一次品味,讀過之后,頌過之后,咀嚼過之后,一次次發(fā)現(xiàn)它的美好永遠是那樣甘甜爽口仿佛是巍峨山泉圣水,《詩經(jīng)》她恰如萬年的醞釀,仍然有一種清澈凜冽透骨的美。常常被《詩經(jīng)》表達的那種和諧,那種執(zhí)著,那種崇高,那種圣潔詩歌文字里的純凈所感動吸引!如是帶著新鮮、好奇的心情,我都會為書中氤氳著的靈秀之氣所傾倒,漫步于《詩經(jīng)》的海洋中,我所感受到的,是淡然,是恬靜,是一種無法抗拒的飄逸之美;輕頌《詩經(jīng)》,口中吟出的是一首首雅俗共賞的曲調(diào),遠離塵世喧囂之后洗凈鉛華,如此的無與倫比、令人心醉。
昨晚,我再次捧起《詩經(jīng)》欲望總會占領(lǐng)人心的某些領(lǐng)域,毫放是外骨,憂傷才是靈魂,思無邪只不過是在陶冶上次未完成的夢,她能讓你懂得如何把今后人生歲月完成的更完美……每次讀后,我都要拿起筆做筆記,因為詩經(jīng)這本書濃縮了太多太多世人的思潮與智慧。每次讀后,我總會潸然落淚……輕輕咀嚼書中那不可言狀的美好,那一句句一行行,都如同行云流水般浮現(xiàn)在我眼前,縈繞在我耳邊。《詩經(jīng)》中的詩歌沒有刻意的雕鑿,都只是用平實的筆寫下一些平實的事與情感,然而卻仿佛玉璞天成,真如宋玉所說:“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以前老師說過《詩經(jīng)》是各地民歌匯集而成,當時覺得實在是不可思議,這樣如同仙露瓊漿般的藝術(shù)品竟然都是古代先民即興而作的民歌,可以想象我們的祖先是多么的偉大,多么的令人敬佩。我們應該感謝我們的祖先,是他們給我們留下了那么多傳唱不息的歌聲,是他們給我們開創(chuàng)了如此令人回味不盡的精神泉源,我們有什么理由不珍愛祖先留下來的如此豐厚的精神財富呢?
讀詩經(jīng)心得感悟篇6
有詩三百,悠悠入畫。三百風雅,傳誦萬載。 《詩經(jīng)》,又名《詩三百》。第一次和她邂逅是在長滿荇菜的水塘邊。雎鳩和鳴,荇菜參差。她身著羅裳對我莞爾一笑,似有萬千風情。那時,我只覺得詩境美好得像一幅悠悠的畫,殊不知,詩有三百,每首都悠悠入畫。
我展開這源遠流長的畫卷,覽盡這畫中人之悲喜。城邑之外,衛(wèi)君為二妹送行。燕子舒展羽翼,欲前又卻,上下翩飛徘徊不忍離去。她梨花帶雨一步一淚,楚楚可憐直戳衛(wèi)君心中柔軟,所有兒時最美好的記憶都翻涌而出。燕兒哀鳴,遠方渺茫,至親分離,不知再見何時。送了一程又一程,可終是“瞻望弗及,泣涕如雨”。他淚濕衣衫,遙望宮車轆轆遠去,久久復述著二妹的囑托:“先君之思,以勖寡人!《燕燕》的色彩黯淡了整幅畫卷,可亦有《桃夭》的那一大片粉紅明亮了一方天地。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陽春三月,桃花正盛,漫山遍野凈是粉紅。出嫁的女子乘轎姍姍而來,桃花灼灼映出她明眸皓齒。新郎怒馬鮮衣,意氣風發(fā),擷一朵桃花別于女子髻前。兩人相視而淺笑,剎那桃花雨下,歲月靜好。 畫中人亦有畫中情,我徜徉其間,品盡這三百風雅。 是“式微式微,胡不歸?”的行役之苦或“風雨凄凄,雞鳴喈喈”的安居之樂。是“死生契闊,與子成說”的山盟海誓或“琴瑟在御,莫不靜好”的心照不宣。“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深情贊美父母的嘔心瀝血。
“冬之夜,夏之日。百歲之后,歸于其室。”即使愛妻先逝長眠,也生死廝守,不離不棄我在這三百風雅中流連忘返,仿佛身臨其境。我可以聽到古人的歌哭之聲,可以看到他們的喜怒哀樂,感受到他們熾熱的心跳。從“采采芣苢”走到“蒹葭蒼蒼”,從“青青子衿”來“雨雪霏霏”,我覽盡這千年滄海桑田。“南有喬木”,我有《詩經(jīng)》。
浩浩湯湯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長河中遺留下這樣一冊畫卷。歷經(jīng)千年風霜仍光芒璀璨,埋藏數(shù)載還沉吟至今,一字一句都扣人心弦。可當高樓大廈層層崛起,當衣食住行日新月異時;當我們遠離戰(zhàn)爭,生活無虞,一部手機就可以同五洲四海通訊時;當物質(zhì)名利充斥著我們的生活,當人情冷暖支配我們的心靈時,當一切都今非昔比,物是人非時,還有沒有人會記的那年荇菜水塘邊,窈窕淑女婉轉(zhuǎn)地一唱牽動了幾度春秋幾代人心呢?
時代在進步,這是我們的成功;經(jīng)典要流傳,這是我們的使命。悠悠《詩三百》,它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瑰麗的寶藏,是中華民族驕傲的名片!我愿化“燕燕于飛”,把你字字句句捎向人間;我愿做夭夭桃花,綻放你悠悠詩韻長存不朽;我愿為雎鳩關(guān)關(guān),將你三百風雅傳誦萬載。有詩三百,如畫悠悠,我吟《詩經(jīng)》又一秋。
讀詩經(jīng)心得感悟篇7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
——題記 叩開詩詞的門扉,走入《詩經(jīng)》的世界,我第一次領(lǐng)略到“枕上詩書閑處好,門前風景雨來佳”的空靈境界,明白了“一個人只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還應擁有詩情畫意的世界”這句話的含義,感受到傳承了五千年的華夏文明的魅力。 《詩經(jīng)》之美在于靜。它不同于現(xiàn)代作家所描繪的喧囂都市。它的世界安寧祥和,拂去歷史的塵埃,依然可以窺見詩中那個有著潺潺流水,暖暖斜陽,徐徐清風和裊裊炊煙的年代,恍然間,透過單純的詩句,在你的心田緩緩開出一朵學名“靜好”的花。 《詩經(jīng)》之美在于情。“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少年驚鴻一瞥后,道出的青澀愛戀,是長河里始終飄搖的瑰麗詩篇。“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是在最美的時光里,遇到對的人的堅貞愛情,是攜手一生的誓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是看到心愛之人身披嫁衣的欣喜若狂,正是因為海底月是天上月,眼前人是心上人,才會覺得她艷麗無雙。《詩經(jīng)》中的愛情令多少情人羨慕不已,而大抵只有詩詞才能描繪出這般深情繾綣的愛情。
《詩經(jīng)》之美在于隨。縱觀全書,沒有作繭自縛的宗教信仰,沒有涼薄自利的思想觀念,更沒有硝煙四起的戰(zhàn)爭。這里只有著隨性瀟灑的華夏先民和怡然自得的生活,就像傳說中的世外桃源,寧靜悠遠。
《詩經(jīng)》是華夏千年文化所沉淀的精華,無論何時都帶著驚心動魄的美。讓人不得不感嘆華夏文明的魅力。 華夏傳統(tǒng)文明有著上千年歷史,底蘊深厚,源遠流長,并在自身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上,不斷吸取外來文化的優(yōu)秀成分,不斷改進,形成了獨樹一幟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令世界為之側(cè)目。
盡管中華文化十分優(yōu)秀,卻依然不被許多人理解,尤其是青少年。記得在一次閱讀課上,我看《詩經(jīng)》正入迷,忍不住輕笑出聲,引得同桌好奇地湊過來,她掃了一眼便道:“這什么呀?亂七八糟的。”我不著痕跡地掠過她手中的言情書,笑著說:“沒什么,一本很有名的書,而且挺有意思的。”她不屑地朝我手中的書瞥了一眼,順帶附贈了一個看異類的眼神給我,才轉(zhuǎn)回身去。我啞然失笑,心中有幾分悲涼。
這件事讓我第一次真切認識到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一件多么迫切的事,這需要讓更多的人,特別是青少年,真正領(lǐng)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肩負起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任。
讀詩經(jīng)心得感悟篇8
這是一部研究我國古代最早的文學作品集《詩經(jīng)》中的動植物與自然現(xiàn)象的專著,自從吳陸璣的《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以來,涉及這門學問者代不乏人,至于晚近,則此調(diào)不彈久矣。
作者胡淼先生是長期研究農(nóng)學的專家,他既吸取了前人的成果,但決不人云亦云,而提出了很多的創(chuàng)見。據(jù)胡先生統(tǒng)計,《詩經(jīng)》305篇,有141篇492次提到動物,144篇505次提到植物,89篇235次提到自然現(xiàn)象,可以說是世界最早的一部百科全書。而這1232個知識點,就是胡先生這部著作的釋讀對象。
《詩經(jīng)》首篇是人們最熟悉的《周南·關(guān)雎》:“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其中的“雎鳩”一般解釋為魚鷹,胡先生認為魚鷹不在河州地區(qū)生活,亦非歌手,故“雎鳩”應該是東方大葦鶯。
《周南·麟之趾》中的麒麟,常被視為傳說中的動物,或被認為是先民的圖騰,胡先生引用國外學者的研究成果,說麒麟實際上是今僅存于中部非洲一帶的麋羚,古時曾遍布于東亞到西亞及非洲的廣大地區(qū),《詩經(jīng)》《春秋》和《山海經(jīng)》等書有關(guān)麒麟的記載,表明它曾在我國黃河和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繁衍生息過。大約在公元前52017年前后,它在山東地區(qū)最后消失。河南南陽石橋出土的漢畫像石上,刻有麒麟奔越的優(yōu)美圖像。
《召南·采蘩》《豳風·七月》《小雅·出車》中的“蘩”,前人多注為“白蒿”,《中藥大辭典》定為大籽蒿。實際上,蒿是非常復雜的一個混合種群。大籽蒿只是白蒿中的一個種,是旱生性的,而詩中指明蘩是生長在澗和沚的水生植物。所以蘩應該是蔞蒿(水蒿),是一種清香可口的蔬菜,古人譽為“嘉蔬”,既可用于祭祀,也可食用,需要量很大,女子常常成群結(jié)隊地去采摘。
《詩經(jīng)》中的“谷風”有兩種。一是東風,是一種大中尺度的大氣環(huán)流,春夏之期,和潤的東風帶來雨水,有利于谷物生長,《邶風·谷風》描述的“習習谷風,以陰以雨。黽勉同心,不宜有怒”就是這種風。另一種是中小尺度的大氣環(huán)流,即山谷風,白天由山腳向山頂刮上山風,夜晚由山頂向山腳刮下山風,在一定的條件下,可造成強烈的區(qū)域性雷暴雨,《小雅·谷風》中描述的“習習谷風,維山崔嵬”就是這種風。注家大多沒有做這樣的區(qū)分和解釋。
讀詩經(jīng)心得感悟篇9
《詩經(jīng)。考槃》為隱逸詩之鼻祖,謳歌士大夫的一個重要選擇——歸隱山林。
自古讀書人常走兩個極端,一則出仕。二則仕途挫折后隱居林下,詩歌賦畫,更有成就者著書立說。“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為什么只走兩個極端?因其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因其手足無力、恥于百工?是,也不是。表面客觀正確的疑問,回答不了中國傳統(tǒng)讀書人的骨氣問題。
如今的讀書人有更多的中間道路可以選擇:經(jīng)商、從軍、自由職業(yè)等等。這固然是時代的進步,但傳統(tǒng)意義的讀書人總是迂腐地選擇一種極端,一種用畢生熱情去熱愛和創(chuàng)造的東西。因此他們之中的杰出者不斷走上人類某個領(lǐng)域的頂峰,成為千古不朽的大師級人物,如一生只寫一部書的李時珍、曹雪芹。相比之下,當代名家充其量不過一巧匠。
所謂“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即內(nèi)圣外王,不得已立言。內(nèi)圣立德,外王立功,不能實際舉帝王之業(yè),以推圣人之道,才退而立言。著書立說為最后,不得以后為之。恍然明白相聲大師馬三立簡單名字的深刻內(nèi)涵。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我常常流連往返于詩經(jīng)中這些讓人陶醉的詩句中。《詩經(jīng)》本稱“詩”,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被儒家列為經(jīng)典之一。《詩經(jīng)》編成于春秋時代,共三百零五篇。詩歌形式以四言為主,運用賦、比、興的手法,其優(yōu)美篇章描寫生動,語言樸素優(yōu)美,聲音自然和諧,富有藝術(shù)感染力。
在《詩經(jīng)》里不但看不到古時人們的閉塞,愚昧與保守,而且應該說她所表現(xiàn)出來的純潔的愛情,過人的智慧,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對現(xiàn)實的滿足和對未來美好的憧憬完全是超越現(xiàn)代、超越時空的!
讀《詩經(jīng)》足以靜心、凈心:《詩經(jīng)》語言樸實,思想單純,沒有現(xiàn)代人們的那浮躁和不安分。閱讀《詩經(jīng)》,就會被文字里的純凈所感動。當我心浮氣躁的時候,看幾章,便能沉下心來,安心學習,安心工作。
讀《詩經(jīng)》足以踏實、專心:《詩經(jīng)》教會我每一步都要踏踏實實地走,才能到千里之外,留心生活中的每一點滴,珍惜現(xiàn)在,努力工作,日久堅持才能成為富有者,只有專心致志、刻苦鉆研,才能成為成功者。
讀《詩經(jīng)》足以返樸歸真:《詩經(jīng)》猶如東方的圣經(jīng),記錄著農(nóng)業(yè)文明最古老的光榮。《詩經(jīng)》內(nèi)的人們生活在離造物主最近的地方,門前的原野、山巒、巖石,無一不是造物主最原始的作品。人們聆聽著大自然蒼老的聲音和人類年輕的聲音,充滿感恩的心情。他們遠離充斥著欲望、高音喇叭的現(xiàn)代生活。這正是現(xiàn)代人所缺少的特質(zhì)。
讀詩經(jīng)心得感悟篇10
2018年5月汾陽市水務局黨建書屋落成了,我有幸成為第一批讀者。望著書柜中琳瑯滿目的圖書,我只是猶豫了一下。就找管理員小董借了一本《四庫全書》第一卷。中華民族有著5000年的燦爛文明,國學經(jīng)典浩如煙海,要想系統(tǒng)地了解中國歷史文化,《四庫全書》是一部很好的工具書籍。
《四庫全書》第一卷主要包括:《詩經(jīng)》、《尚書》、《禮記》和《周易》,我對《詩經(jīng)》比較感興趣,有段文字能代表了我的心聲:“踏上文化尋根之路,淌過三千年滾滾東逝的歷史長河,溯流而上,用深邃的目光洞穿所有書頁,屏氣凝神,你聽,那一聲聲一喚喚,古樸無邪,透過千年的塵煙,悠揚冗長,那是來自遠古的呼喚,發(fā)自中華文化的最初源頭——《詩經(jīng)》。”
孔子評論《詩經(jīng)》時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一語道出了它的精髓。《詩經(jīng)》語言溫柔敦厚、含蓄真誠堪稱中華文化之祖。它見證著中華民族孩童時咿呀學語,質(zhì)樸真誠、天真無邪的美好時代。尋覓《詩經(jīng)》的心靈動感,聆聽數(shù)千年的深情歌唱,詩中一木一草都是先古人民的友好伴侶,歌中一詞一句都唱出了人們最美好的向往。
愛,是人類亙古不變的定律。詩經(jīng)中堅貞不移的愛情凝固了守望愛情永恒的姿態(tài)——等待。它如同一朵永不凋零的
奇葩,忽視了時間空間的界限,開遍了每一個芳草萋萋的角落。我清晰的記得那日你拉著我的手說“生死契闊,與子成說,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而今君子于役,不知其期。但這又怎能拆散我們,千山萬水外,我候,為你歸來。縱然等到白發(fā)蕭然,我也不會改變翹首的姿態(tài),期盼著你的凱旋,踐行你當初的誓言。
愛,就不離不棄,靜靜等候,你的歸來。
“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打開詩經(jīng)的首頁,那雎鳩關(guān)關(guān)的鳴蹄就迎面撲來。讓人心神蕩漾,頓時陷入飄杳朦朧含蓄的情感意境。河水悠悠流動,荇菜浮動搖曳,雎鳩關(guān)關(guān),歌聲婉轉(zhuǎn),悠哉悠哉,令人轉(zhuǎn)輾反側(cè)。“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詩經(jīng)中的表白含蓄委婉,從來不做作。但絕不是怯懦,面對真愛他們哪怕是用一片沙洲,一把水草,或是一彎清泉都要傳達出內(nèi)心最真實的感情。字字含蓄卻句句真實的感情流露感動著你我在每一個懷夢的青蔥歲月,原來愛人可以如此灑脫,被人愛可以如此真切。沒有珠寶萬千,廣廈千萬,只有這悠悠河水,纖纖水草見證了我們的愛情,可是這已經(jīng)足夠。愛你,只是一種感覺,當我愛上這種覺的時候,一切外在的光環(huán)都已經(jīng)無所謂了。我無法拒絕你伸過來的手,因為你已經(jīng)越過了我的額心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