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孔子心得
孔子善于采用依時處事的方法
在《論語》等文獻中,我們可以找到許多孔子在處理問題上靈活采用“無可無不可”、依時處事的例子。
一是孔子拒見陽貨的例子。據《論語·陽貨》記載,執掌魯國大權的季氏家臣陽貨想會見孔子,孔子不愿見他,他就先送去一個煮熟的小豬作為禮物。根據春秋時期的禮節,接受禮物的士人應該親自前往饋贈者家里拜謝對方,但孔子不愿見陽貨,就“時其亡也而往拜之”,就是趁他不在家的時候去拜謝。雖然孔子在路上還是遇到了陽貨,但不管如何,孔子這樣做,正體現了他依時處事的靈活性。
二是孔子見南子的例子。這件事在《論語·雍也》中有記載。衛靈公的夫人南子貌美風流,雖名聲不太好,但她卻一心要見孔子。這是孔子在衛國遇到的一件麻煩事。在一般人看來,孔子不應見她,因為去見一個緋聞不斷的女人有失斯文,孔子的弟子子路就竭力反對。但孔子卻出人意料地去見了南子。事實上,孔子客居在衛國,還帶著一幫學生,國君衛靈公的夫人求見,國君本人并未阻攔,應邀前往應是合乎情理的,這對他自己和學生在衛國的活動有利。更何況孔子一身正氣,身正不怕影歪,因此孔子在這件事情上還是力排眾議,采取了靈活變通的態度。
三是孔子靈活施教的例子。《論語·先進》記載了孔子和弟子的一段對話。當子路問他“聞斯行諸”時,孔子的回答是“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而當冉有問這個問題時,孔子的回答是“聞斯行之”。公西華聽后疑惑地問:同樣是“聽說了是否就該去做”這一問題,當子路問你時,你說“有父親兄弟在,怎么能一聽說就去做”;而當冉有問你時,你卻回答“聽說了就去做”。你怎么對同一個問題的回答不一樣呢?孔子說:冉有好謙讓,辦事不夠大膽,故鼓勵促促他。子路爭強好勝,故抑制壓壓他。這正是“無可無不可”思想的具體體現。
四見《論語·憲問》中孔子的一段話:“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就是說,國家政治清明,要言語正直,行為正直;國家政治黑暗,要行為正直,言語謹慎。這是在告誡他的學生,在暗無天日的混亂世道,要善于保護自己,不能還像太平光景那樣口無遮攔。這段話也集中體現了孔子“無可無不可”、依時處事的思想。
閱讀孔子心得篇2
看完《孔子》,只記得一句話:求仁得仁,又何怨。也許可能加上一句:雖未能至,心向往之。只是內求的信念,是反求諸己,而非外求他人。
也許,無為方能無不為,但無為而非不能,無用安知不是大用。為何在乎結果,而非過程,無果而非成功否?有因才有果,無因而無果,因比果更重要,不是么?有A點方可達到B點,無起點何來終點,無生方能死?只求果,那是證明,有因無果,那是勇氣,無因有果,那是荒謬。想有果,那要承受支撐果價值的艱辛。
也許,兩點之間,直線不是最短。我們的意志和良知告訴我們,我們是有選擇的自由的,能負責任的,可是我們在外部世界的日常經驗中卻受著因果律的支配。生活中我們明知“有因必有果”,是不是我們的生命最終也要服從因果律?以前我們提“曲線救國”,因為直線直接、血腥,是革命而非改良。若這樣理解,兩點之間,是不是就可以說曲線最短。遇山遇水,我們搭橋鋪路,甚至挖隧道,從經濟學層面說,這不是最經濟的。路總要隨著地勢,你搭橋挖道,不是美化自然,而是破壞自然。如果我們要達到山頂,是不是也可以搭橋、掘坑?所以詹天佑的“人”字形鐵路才是偉大的創舉。一切偉大的創舉總不能置于別人或自然代價之上。
孔子知不能為而為之,實則無畏,因其思想方能流傳千古而不衰。在此不討論其作為儒家思想之源的效用而存在。也許在功利社會的當今,有因無果,不成主流,實認愚蠢。所以當今最短這樣思想理念,所以成功學成了主流,大家都想有車有房有美女嫁個有錢人。有人說有錢人就是等有了錢才是人,學好數理化不如拼老爸,有了錢就能活在天堂,天堂與地獄的區別就在于有錢否,再也不是好人與壞人的區別了。
如今社會最喜歡樹立英雄,所以孔子只能作為圣人。伽利略說過:需要英雄的國家真不幸。所以如今最缺的是圣人,而非英雄。孔子知不能而為之,實則時代賦予的責任,也是良知應起到的作用。如今中國,談的是權、錢和關系,所以時代的使命必與之相反,那又有幾個人能夠明確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
有時我們說個人的偉大,其實歷史并不使單個的人不朽。雖然孔子知不能而為之,但他不能打斷歷史的循環。歷史總是曲線前進的,就如基因也是螺旋式的。若個人想用直線式打斷歷史循環前進,那某些個別事例、事跡或事件,也同樣打斷了我們日常生活的循環。無論何時,只要人們追求他們的目標,像耕種那如果沒有他們的勞作,就無所出產的土地,若強迫自由飄蕩的風揚他們的帆,越過不停翻滾的浪,也就打斷了無目的的,只能在自身內翻轉的運動了。所以影片中說,夫子的思想又有誰能夠理解。所以當我們在一種歷史過程的意義上深思歷史的本質、國家的歷史命運及它們的沉浮興衰時,永遠不能寄托于個人而忽視歷史過程必定是循環的。
我們所有的人都通過出生來到這個世上以及這個世界通過誕生而持續更新。也許這才是我看《孔子》最大的想法,歷史總不能靠個別人來承擔。既然提出“文化強國”理念,回歸孔子儒學不知可否?改變如今民不民、政府不政府的局面。
孔子最后回魯國講學立著,我們也可以反思下如今的教育。從教育功能上看,其目標不是把年輕人引入世界,而只是帶入世界的一個有限部分。教育不能不伴隨著教,沒有學的教育是空洞的,很容易陷入道德和情感說教,但是沒有教育也能輕而易舉地教,一個人即使活到老學到老,也不一定成為一個有教養的人。所有這些問題都是必須留給專家和教育局考慮的細節。
其實,教育的要義在于,我們要決定我們對國家的愛是否足以讓我們為國家承擔責任,是否要讓它免于毀滅,因為若不是有新的、年輕的面孔不斷加入進來和重建它,它的毀滅就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教育是立國之本,不是說來玩笑。強國戰略無不是人才戰略,而不是政治、經濟、軍事戰略,但也不是不無關系的,只是輕重之別。
同時,教育也是要政府決定,政府對孩子的愛是否足以不把他們排斥在體制之外,是否要讓他們自行做出決定,也就是說,不從他們手里奪走他們推陳出新、開創我們從未預見過的事業的機會,并提前為他們重建一個共同世界的任務做準備。也許中國畸形的教育與西方教育方式的區別就在于此吧。
閱讀孔子心得篇3
胡玫是個了不起的女導演,她能把有關于信仰與理念的重大主題在熒屏的方寸間運籌帷幄,不能不說這些有關于她的氣度與胸懷。正如比李詠更出眾的哈文一樣,其唯美與氣魄的完美統一,告訴世界,女人的心胸不只是僅僅能容下廚房與男人,如果有其善良、善感、堅忍與包容,她甚至比男人更能容下這個正反兩面的世界。在胡玫導演的電影《孔子》里我看到了這一點。
后人追尋著孔子閃閃發光的思想一走千年,卻不知其實孔子的一生也是因落魄不得志而郁郁寡歡。那么多有見地的政治思想和四兩撥千斤的軍事謀略,只能寄托給能夠采納它的明君智臣,這不能不說是其命運的悲哀。所以當我們看到顏回在冰河中用生命去護衛圣人的思想時,看到子路急于實現孔子的理想而戰死沙場時,我們便會不由自主地熱淚狂奔。電影的結尾我們看到堆積成山的竹簡被各種顏色的布匹分類包裹著,那其中不乏“人之初性本善”的教化,也不乏馳騁疆場時爭與讓的哲學,滿頭白發的孔圣人就那樣安詳的坐化期間,窗外是一個山高水長云霧繚繞的人間仙境。這也許就是中國人心中的天堂,那是常人渴望而不可及的。所以正如最了解女人的是男人一樣,最了解男人的也是女人。而孔圣人是洞穿了人心,不管你是男人還是女人!他更是看透了事物發展的規律,而且縱貫古今。
也許,我所理解的孔夫子未免太過粗淺,但在看這部電影時,我確實感到了孔子的真實存在。其實不管你認不認同,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里,都或多或少地保有著儒家思想的印記,這已經成為人們評價是非的標準之一,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中流砥柱。歷經千年風霜雨雪的歷煉,幾次火浴后的鳳凰涅槃,讓它擁有了可以撼動世界的力量。所以,不管我們是商人,還是政客,是婦孺還是童叟,我們真的該時常捫心自問:“孔圣人你是否住在我的心里?”
閱讀孔子心得篇4
今天我們上完白天的課,晚上7點在魏老師陪同下我們觀看了一部具有強大的教育性質的電影《孔子》說到孔子我想人人都知道這位歷史文人名人,在春秋割據,各國戰亂時期,孔子的歷史就穿插在這樣的亂世中。他和他的弟子們顛沛流離,周游列國十多年。一直未曾放棄的是禮義禮節仁和,能讓我記住很多故事精彩情節,但他帶給我的,不僅是故事和情節那么簡單。他留下的,是一個形象,一種非常好團隊文法、團隊精神,他帶著他心愛的弟子和一些文弱的書生一起漂蕩。但給我感覺到好像他帶領的是我們中國的革命前輩,因為他們改變了一個世界,統領著一個朝代。
在影片中孔子出身于當時一個小諸侯國魯國,當時因為是國難時期魯國的諸侯非常欣賞他智慧和才華,魯國的諸侯希望以他超越時代的思想和智慧來改變春秋諸國的歷史,然而就在魯國與齊國會盟之時他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不僅震懾了齊軍,還為魯國奪回了三個城市,正因為他的正義和忠誠遭到了奸人三桓相國的陷害,后來回到魯國后遇到三桓相國的反對勢力欺壓,隨后孔子為了理想率領眾弟子奔走在列國之間長達十四年之久,傳播其文化思想,想與整個時代抗爭,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間,不容其主張。他曾被魏國宋國亂軍圍困而身陷絕境,還曾被卷入政治陰謀的旋渦,甚至曾被世人誤解,后來經三桓相國的多次邀請,見到相國的玉環后才同意回到魯國。
孔子臨終說的那句話:“后人對我的贊賞是因為這部書《魯春秋》,對我的誤解也是因為這部書,孔子生前顛沛流離如喪家之犬,死后極盡哀榮成萬世師表,他擁有一個強大的精神世界,并且為了一個理想不斷前進,能夠在困境中始終堅持自己認為正確的東西這才是孔子的偉大之處。
我從電影《孔子》中感受到,在我們平時工作和生活中要多關心自己身邊的每一個人,多組建像孔子那樣的團隊,不要犯我們魯國諸侯的那種錯誤,錯失良將,錯失良將后會給我們國家或者企業帶來損失,也會增加自己的競爭對手,所以我們要分清楚什么人該用什么人不該用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不要輕易被美色等誘惑,要長期保持良好的品格,應當多學習孔子鉆研學問的嚴謹態度,以及“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學習精神敬業精神,秉承孔子“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素質,成為一個有學問、正直、光明磊落、對企業,社會有用的人。
我們可以從電影《孔子》中學到了很多關于現代管理的很多辦法,具體的感想如下。
1:要有一個始終對你不離不棄的團隊。在這部片子中最讓我感動的是孔子門下的弟子為了宣導孔子的禮儀文化。對孔子不管貧窮、富裕、始終如一的追隨者他隨他。這就是當前比較流行的非權力影響力。
2:通過這部片子感受到了文化禮儀的重要性。在這部片子中孔子宣導的文化就是禮儀。并不是以暴治暴。我國有著禮儀之邦的美譽。在加上我們維也納酒店有事一個服務行業、想我們的服務禮儀的重要性。
3:一個人要堅持自己的目標與理想。在現在的`很大一部分人都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知道自己的目標和自己的理想。在這部片子中孔子為了宣導自己的文化不惜在外顛沛流離18年這種精神正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正所謂有志者立長志無志著長立志。
閱讀孔子心得篇5
電影孔子上映的第二天2月23日,我去電影院看了這部電影,現在來寫觀后感,純屬個人意見,不知道該對誰說:
第一,形象和場景刻畫:
關于周潤發和心中孔子的形象:我一直承認周潤發演技比較好來的,這部電影刻畫的孔子,一直微笑著,很端但是不傲的感覺,溫潤有余而寬厚不足。而歷史上那個面目模糊但妖妖叨叨的南子,周迅演的還不錯。
對古代的房屋啊,祭祀啊等了解很少所以看不出門道,我想的就是兩點:一本片中齊魯衛等各國的都城、村落明顯不同,反映出了經濟實力和民風民俗的差異,比那種看不出發生在那個城市的現代劇好很多。二孔子周游列國不是周游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春秋時代似乎最北邊的小國燕也是在現在北京這個位置,也就是說,他周游列國應該都在黃河附近或者以南,為啥后半段那個雪花飄飄的,象東北的冬天啊?
衣服:孔子的衣服和徒弟們的、國君們的很正常,一看就是麻的。南子的衣服,雷到我了,沒見過把一大堆藍色珊瑚珠紛紛揚揚掛一腦袋象一新疆小美女似的古代夫人,更雷的是她還從一排藍色珠簾中走出來。
第二、電影與歷史和著作的契合:
因為這個階段在讀論語,所以還是有些感想的。
開篇處加封大司寇之前,孔子和魯國國君說的那些話,差不多都是論語或者相關原文,不過改換了環境,比如該和冉有說的,對魯國國君說了,這個也算是在尊重史實基礎上的藝術加工吧,可以接受。
那個漆思弓開始可是難壞了我,印象中完全沒有這個人啊,回家一百度原來就是漆雕開,吾斯之未能信的那位。這個,古代人有姓名字號。所以有點亂,其實著名學者知道漆思弓=漆雕開,看樂和的人既不知道漆思弓也不知道漆雕開,編劇就應該照顧一下我們這種剛開始學的人,直接叫他漆雕開就好了么?
傳說此電影首次還原子見南子,這個,歷史上算一個迷案,反正肯定是有點曖昧了,要么為什么孔子的學生子路大大方方的不悅,孔子諾諾的予所否者天厭之。這個地方南子說大家都能看見你的痛苦,可是沒有人能體會你痛苦中的境界,(沒記錯應該是這個話吧?),實際有畫蛇添足之嫌,討論完了詩經和仁者愛人、好德如好色,南子噤聲,再拜,退下,多好。痛苦的境界,這個要么大容易拔高成假大空,要么容易讓編劇留下南子對這個境界作何理解的大漏洞。
孔子的諸位弟-子,傳說孔子一生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劇中露臉的有那么幾個。已經說過了的漆雕開,正冠后亡的好勇過我無所取材的子路。文質彬彬的孔子最喜歡的顏回、有管家感覺的冉求、著名孝子曾參、被夫子稱贊總有辦法的子貢,被孔子打擊朽木不可雕也的宰我......
閱讀孔子心得篇6
看完《孔子》電影后,心情非常激動,同時也被孔子的“仁”“禮”思想和他以及他的弟子們的治學精神感動著……其中,最讓我震撼的就是孔子的弟子——顏回!
顏回在電影中出現的鏡頭很少,共有五次出現,而且每次的鏡頭不到五秒鐘,只有在他臨死前的鏡頭拍的最詳細。
他的死是因孔子的書而死。當時,孔子和他的弟子們正在趕路,冰天雪地。地上、湖里全是冰,當他們要穿過湖時,突然湖上有塊冰裂了,車子和書卷都掉進了湖里,這些書卷可都是老師一生的心血啊!顏回不顧一切的一頭扎進湖里,奮力搶撈那些書,他一次又一次的把撈上來的書送到冰岸上,然后又一次次的返回湖底去撈那些書。顏回本可以游上岸來的,可以不用去撈那些書,可是他做不到,他不能眼睜睜的看著那些書落到湖底……當他再一次扎進水里時,他太累了,最后筋疲力盡,再也沒有上來…看到這里,我感動得哭了,我相信同學們也流淚了。
在顏回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種無畏的精神,由此也體會到了兩點。
第一,他十分尊敬他的老師,因為他可以不顧惜自己的生命而去保護老師的書,他認為老師的那些心血比他的生命都重要。第二,顏回是個有信仰的人。一個有信仰的人,當信仰和生命兩者只可取一時,他就會把生命置之度外。而顏回的信仰就是要發揚孔子的思想,而這些信仰都在他的老師孔子的書中。
顏回保護的不是簡單的幾卷書,而是他的偉大的——信仰。
閱讀孔子心得篇7
我帶著并不是很高的期望去看這部影片。兩個多小時,和場內的觀眾一起,很安靜地看完。正如胡玫所說“《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讓你記住很多故事情節的影片”。但孔子帶給我的,不僅是故事和情節那么簡單。他留下的,是一個形象,一種精神,連同他身后的弟子一起,或許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讀書人。但你感覺到的必定是如海濤般的千軍萬馬,統領著一個時代。
孔子名丘,字仲尼。他出身于當時一個小諸侯國——魯國的沒落貴族家庭,為社會的混亂情形而憂心忡忡,希望以他超越時代的思想和智慧來影響春秋諸國的歷史進程。然而就像歷史上的其他圣賢早年的經歷一樣,彼時孔子的時代還未到來。雖曾仕官于魯國,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帶給魯國以尊嚴和強大的希望,但最終政治理念破滅于現實之前。隨后孔子為了理想率領眾弟子奔走在列國之間長達十四年之久,傳播其思想,想與整個時代抗爭,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間,不容其主張。他曾數度被亂軍圍困而身陷絕境,也曾被卷入政治陰謀的旋渦,甚至曾被世人誤解……于晚年返鄉祖國——魯國,他歸而不隱,不懈于教育弟子眾人及進行文獻整理工作。孔子在失意中逝世,一腔報國熱血空付東流。但是,禮崩樂壞終促成萬世師表!歿后,其言行及思想終為后世所認同推崇,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根源,尊謚“大成至圣先師”。
周潤發飾演的孔子是影片的主線和靈魂。不管在何境地,自始至終堅定淡定的眼神,禮義娓娓道來的神韻,仿佛孔子轉世。 顏回、子路、冉求,性格各異,但愛師如命,遵循禮儀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衛國,冉求回魯國效命。最牽動人心的是顏回,顏回是孔子最鐘愛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卻機智靈活、意志堅定。他死得那一幕,有很多人給出了負面的評價:矯情、假、搞笑。但我被感動了,我相信顏回不顧生命,甚至都沒有想到生命,反復潛入水中挽救竹簡的那一刻,很多觀眾也落淚了,我也相信當孔子一直抱著死去的顏回不肯放手的那個場面,震撼了萬千人。 周迅演出了南子的神韻,她天生就是一個好演員,扮演的角色能逼真到骨子里。南子這個角色也并不是可有可無的。重要的角色是它存在,你覺得可有可無,它一旦不存在,你會覺得缺了很大一塊。孔子其實是驚艷和動心于南子的美貌的,但他終以一句“可有些人就是好德如好色”決然截斷了即將升華為曖昧的一種情愫。南子讓世人看到了孔子并非神,孔子同時也是一個普通人,南子雖然簡單出場,寥寥的情節鋪陳,但巧妙地反射出人物在本性和信仰之間的取舍,實為一個看點耐人尋味,又怎么會是可有可無呢。 孔子說:后人理解我,后人誤解我,都因為—《魯。春秋》 不難預料,《孔子》也一樣,會在不同人心里留下不同的印象,在不同人的內心埋下不同的種子。 但不可否認,胡玫是成功的,他抓住了孔子的神,抓住了那個時代的癥結點,表現起來就不會像看歷史書一樣晦澀難懂和索然無味。這部影片給人的總體感覺是好的,故事情節和表現手法都沒有打水漂。
記錄片《孔子》看到最后我們知道了孔子一生中追求的最高理想亦是仁德之道的最高目標,被稱之為大同。孔子說:“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人不只以自己的家人為親,不只以自己的父母、兒女為愛,而是相互敬愛,愛天下所有的人。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孩子們都能獲得溫暖與關懷,孤獨的人與殘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有各自的事情,女人有滿意的歸宿,天下沒有欺詐,沒有盜賊,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人人講信修睦,選賢舉徳,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這就是我夢寐以求的大同世界!” 這就是圣人的思想境界,現在回想起來,用“萬世師表、至圣先師”來形容孔子真是最恰當不過了。此時弟子冉求的話也在我的耳邊響起:“如果把夫子喻成大河,我們至多是河中的水滴,如果喻成高山,我們至多是山中的石礫,是上天使他成為難以啟及的圣人”!
閱讀孔子心得篇8
昨天,我聽媽媽說銀谷影城正在熱播電影《孔子》,我立刻手舞足蹈起來。媽媽見我這么興高采烈,便答應帶我去看這個電影。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人。出生于公元前五世紀。他學問淵博,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整個電影講述的是孔子周游列國的故事。孔子在周游列國時先后去過衛國、蔡國、齊國、鄭國等國家。
孔子本來在他的家鄉魯國享有很高的官職—司寇,他倡導用禮儀治國,讓國家富強,不同意連綿的戰亂,耗費錢糧,這樣才能使天下太平,百姓過上安居樂業的美好生活。可是他這種理念當時并沒有被魯國國君采納。雖然這樣,孔子還是在魯國廢除了一種不文明的行為——“殉葬”。古代,每個有錢的主人,手下都會有一些奴隸,而主人去世后,他的奴隸就會一個不剩的拉去陪葬,看到這殘忍的一幕,令人心驚膽顫。有一次,一個大臣的父親死了,他的一個小奴逃到了孔子的家中,哆哆嗦嗦地說了實情。第二天上朝,孔子帶來了了這個小奴,國君憤憤地說:“你怎么能不告知我,私自收下這個小奴呢?”這時,一位朝中大臣對孔子說:“奴隸陪葬是一種禮節,你是不能收留的。”孔子不慌不忙地說:“死去的人也是你最要好的朋友,那你為什么不去陪葬呢?”一下子說得這位大臣啞口無言。但孔子最后還是被魯君趕出了魯國。
孔子離開魯國后,先后周游了很多國家,都沒有得到重用。這時,魯君派人請孔子回國,孔子經三思后同意了。但在返程的路上,令人感動的一幕發生了。當他們的馬車行駛在冰凍的河面上時,冰面突然崩裂了,書簡掉到了河水里,孔子最喜歡的學生顏回知道這些書簡是孔子的全部心血,所以不顧自身安危跳進冰水,救出了這些書,而他卻被冰冷的河水凍死了。看到這時,我差點眼淚奪眶而出。
孔子周游列國14年,終于在68歲時回到了魯國,專心講學,最終在73歲時因病去世。孔子的精神影響了世世代代的中國人,他那不因艱難而退縮的的品格深受人們敬佩,我們應該時時刻刻懷念他,時時刻刻學習他。
閱讀孔子心得篇9
電影《孔子》是很早之前就有了,為什么今天我還是要寫觀后感呢?因為我覺得作為一個中國人,應該有自己的文化信仰。談到文化信仰我們想到的那首當其沖的就是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因其母禱告于你丘山而得名。電影中孔子的出場已經是一個大夫的身份了。但是孔子的身世是不幸的,早失雙親,所以孔子對下層百姓的疾苦特別的關注,回到電影上來。電影中的周潤發給我們很好的詮釋了孔子的許多東西,讓你不得不佩服他的演技。
電影《孔子》里面有很多與史書記載不一樣的地方,首先就是前面的孔子擂鼓為戰士壯威,接著是孔子與魯公一起出面說服齊王收復失地然后就是孔子最喜歡的弟子顏回的死,都與歷史不符。史書上沒有記載孔子與魯公一起去談判的,而記載的是孔子從天而降前來護駕的,這樣一改似乎讓人覺得更加真實!歷史上也沒有類似于有沉書入水然后顏回去撈的事情。顏回史書里面的記載是窮死的,不免有些窩囊,這樣一改反倒顯得他對書籍和老師的熱愛,真正熱愛書的人確實會不顧自己的性命去救書的,沒有什么迂腐之處!
電影中孔子會見南子的緋聞也被大肆渲染,讓人覺得孔子不再是一個高不可碰的圣人而是一個有感情有思想的凡人,孔子也有七情六欲,有一句臺詞是“吾未見如此好色如好德者”,這是我覺得全片中最妙的臺詞,面對一個風情萬種母儀天下的女子,就算是孔子也會動容的吧!
全篇最感人的一幕我覺得是孔子和一群弟子一起回到魯國以后,孔子跪在城門下,磕頭行禮口中反復念叨著:“我的祖國,我終于回來了!”這個時候孔子已經年過半百了,但是還是不能忘記自己的祖國,盡管曾經別人趕他走,但是當祖國需要他的時候他還是選擇了回國。這種胸襟不愧是我們的圣人,這里看得出孔子的偉大!
看電影孔子,我們用平常心看他的可愛,用恭敬心看他的偉大:原來這就是我們的圣人孔子傳奇的一生!
閱讀孔子心得篇10
電影《孔子》主要講述了公元前六世紀,屹立數百年的周王朝已日漸衰落,各諸侯國割據一方,為了達到稱霸的目的而相互征戰。此時社會混亂,民不聊生。一代大思想家孔子出身于魯國的沒落貴族家庭,為社會的混亂而深感憂慮,希望以他的思想和智慧來影響春秋諸國的歷史進程。然而就像歷史上的其他圣賢早年的經歷一樣,彼時孔子的時代還未到來。雖曾仕官于魯國,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帶給魯國以尊嚴和強大的希望,但最終政治理念破滅于現實之前。
隨后孔子為了理想率領眾弟子奔走在列國之間長達十四年之久,傳播其思想,想與整個時代抗爭,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間,不容其主張。他曾數度被亂軍圍困而身陷絕境,也曾被卷入政治陰謀的旋渦,甚至曾被世人誤解。他于晚年返回魯國,不懈于教育弟子眾人及進行文獻整理工作。最終,孔子在失意中逝世,一腔報國熱血空付東流。但是,禮崩樂壞終促成萬世師表。孔子逝世之后,其言行及思想終為后世所認同推崇,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根源,尊謚“大成至圣先師”。
電影《孔子》中的情節主要從孔子五十多歲起展開。五十多歲的孔子受到魯定公賞識,從中督宰晉升為大司寇,這讓他得以踏上仕途。一次,在魯國季相國的葬禮上,被指定陪葬的小男孩因為不想死而逃跑,途中被孔子的弟子救回孔子家中。孔子同情這個小男孩并且反對這種沒有人性的陪葬制度,于是他在一次朝會上請求君主赦免這個小男孩。孔子的這一舉動在朝會上引發了激烈爭論。雖然最終孔子在爭論中取勝,但他卻因此與季桓子結怨。從這個情節中,我看到了孔子身為儒家創始人的善良。“仁”的思想在他心中根深蒂固,“仁者愛人,以禮殺人,則非禮也。”孔子是一位偉大的仁者。
后來,孔子隨魯定公赴齊國會盟,與齊景公和大夫黎鉏斗智斗勇,維護了魯國的利益,討回三城,因此出任代國相。從這一情節中我感受到孔子不愧為一代大思想家,他是一個非常有思想,有謀略的人。
孔子提出隳三都的政策,也充分體現出了孔子過人的指揮才能。但這引發了佞臣謀反,直接導致了季桓子罷黜孔子。孔子從此便開始帶著弟子周游列國。
“子見南子”的情節也讓我印象頗深。南子妖艷而又清純,她能夠讀懂孔子作為圣人的痛苦與寂寞。但面對這樣一個女人,孔子表現出了可貴的理智。美色與權貴擺于眼前,孔子仍然堅守了內心的仁義道德。這種精神境界,非一般人所能企及。
孔子師徒的周游之路也是異常艱辛。孔子離開衛國經曹、宋、鄭至陳國,在陳國住了3年,吳攻陳,兵荒馬亂,孔子便帶弟子離開,楚國派人去迎接孔子。陳國、蔡國的大夫怕孔子到了楚國被重用,于是派人將孔子師徒圍困在半道,孔子師徒所帶糧食吃完,絕糧7日,最后還是子貢找到楚國派兵迎孔子,孔子師徒才免于一死。
但即使在這種連生命都難保的危難關頭之時,孔子依然講誦《詩》、《禮》。孔子弟子子路很迷惑,于是問孔子說:“君子也有處境艱難得時候嗎?”孔子便說:”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這表現出了孔子對于理想的堅持和身處逆境時的平和心態。就算自己的政治主張不被眾人接受,甚至處處被人誤解、迫害,孔子心中的信念之火依然在燃燒,鼓舞著他不斷講學。就算身處逆境,君子也可安于艱難困苦。
影片的最后孔子歸魯。眾人喜極而泣的場景讓人感動。
電影《孔子》讓我了解了孔子晚年的一段經歷,了解了那個時代的風風雨雨,更讓我了解了圣賢孔子的勇氣和謀略,以及他對理想的堅持和他思想的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