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的歇后語及答案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每年的這清明節氣中,這時的我們也都會在心里默默地吟誦這首唐代詩人杜牧的詩句,來表達我們對先人的思念之情。下面小編給大家整理了關于清明節的歇后語及答案的內容,歡迎閱讀,內容僅供參考!
清明節的歇后語及答案
豆腐渣上墳——騙鬼;哄鬼;哄死人
叫花子上墳——哭窮
蘿卜上墳——騙鬼;哄死人
上墳不擺刀頭肉——哄鬼;騙鬼;哄死人
上墳不帶燒紙——惹祖宗生氣
窩窩頭上墳——哄鬼;騙鬼;哄死人
瞎子上墳——估堆
小寡婦上墳——越哭越傷心;哭得好傷心
從墓坑里爬上來——死里求生
大伯墓前哭爹——上錯了墳
盜墓賊作案——搗鬼
墳墓變廟宇——神出鬼沒
墳墓里戴口罩——陰一套陽一套
墳墓里招手——把人往死路上引
秦始皇修墳墓——自作自受;找死;自己找死
清明節有哪些習俗
1、掃墓祭祖
清明祭祀在清明前后,各地有所差異,清明祭祀按祭祀場所的不同可分為墓祭、祠堂祭。以墓祭最為普遍,清明祭祀的特色就是墓祭,清明祭祀主要是由于采取墓祭方式。另一種形式是祠堂祭,又稱廟祭,廟祭是宗族的共同聚會,有的地方徑直稱為“清明會”或“吃清明”。清明節祭祖,按照習俗,一般在清明節上午出發掃墓,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先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或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后叩頭行禮拜祭。
2、踏青
踏青為春日郊游,也稱“踏春”,一般指初春時到郊外散步游玩。清明節期間到大自然去欣賞和領略春日景象,郊外遠足,這種踏青也叫 春游。古代叫探春、尋春,其含義,就是腳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觀賞春色。踏青這種節令性的民俗活動,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其源泉是遠古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這種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對后世影響深遠。
清明之時,正是春回大地,人們乃因利乘便,掃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鄉野間游樂一番。也有的特意于清明節期間到大自然去欣賞和領略生機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遠足,一抒在嚴冬以來的郁結心胸。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時光,所以成為清明節習俗的一項重要內容。踏青郊游,是清明時節與春祭并存的古老主題。
3、插柳
清明節是楊柳發芽抽綠的時間,民間有折柳、戴柳、插柳的習俗。人們踏青時順手折下幾枝柳條,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編成帽子戴在頭上,也可帶回家插在門楣、屋檐上。據說插柳的習俗與避免疫病有關。唐人認為在河邊祭祀時,頭戴柳枝可以擺脫毒蟲的傷害。宋元以后,人們踏青歸來,往往在家門口插柳以避免蟲疫。這是因為春天氣候變暖,各種病菌開始繁殖,人們在醫療條件差的情況下,只能寄希望插柳避免疫病了。
4、游樂
清明節除了上述掃墓祭祖、踏青插柳的習俗之外,還有大量游樂的風習,千百年來,倍受人們的喜愛,如延續至今的牽鉤、放風箏和蕩秋千等,也還有曾盛行一時,惟今已不復見的射柳和蹴鞠。
5、拔河
拔河,早期叫“牽鉤”“鉤強”,唐朝始叫“拔河”。它發明于春秋后期,開始盛行于軍中,后來流傳于民間。唐玄宗時曾在清明時舉行大規模的拔河比賽,從那時起,拔河成為清明習俗的一部分。
6、植樹
清明前后,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7、放風箏
放風箏是清明節人們最喜愛的活動之一。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將其病況寫或畫于扎制的風箏上,用線系著風箏在空中放飛,讓它飛至高空就拉線剪斷,疾病災難便會隨著風箏一起飛走。后來,風箏亦逐漸發展成廣為流行的郊游娛樂活動。
8、蕩秋千
蕩秋千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改為秋千。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后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9、射柳
射柳是一種練習射箭技巧的游戲。在細長搖曳的柳枝上,拴上一縷紅綢,即是被射的目標。大多是青年男子,騎馬挽弓,在百步以外,用特制的前頭分杈的箭,射斷那枝柳條,待柳條落地之前,飛馬前往,將柳條接住。據明朝人的記載,射柳就是將鴿子放在葫蘆里,然后將葫蘆高掛于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以飛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
10、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蹴鞠,就是中國足球的`前身,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
11、斗雞
古代清明盛行斗雞游戲,斗雞由清明開始,斗到夏至為止。我國最早的斗雞記錄,見于《左傳》。到了唐代,斗雞成風,不僅是民間斗雞,連皇帝也參加斗雞。如唐玄宗最喜斗雞。五代女詞人花蕊夫人有詩云:“寒食清明小殿旁,彩樓雙夾斗雞場。內人對御分明看,先睹紅羅被十床”。皇宮里舉行斗雞比賽,還用10床被子當作賭注,可見玩興極濃。
12、蠶花會
蠶花會“蠶花會”是蠶鄉一種特有的民俗文化,過去清明節期間,梧桐、烏鎮、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項民俗活動。其中以洲泉的馬鳴廟和青石的雙廟諸的蠶花會尤為精彩隆重。馬鳴廟位于洲泉鎮西,在當地有“廟中”之稱,每年蠶花會人山人海,活動頻繁,有迎蠶神、搖快船、鬧臺閣、拜香凳、打拳、龍燈、翹高竿、唱戲文等十多項活動。這些活動有的在岸上進行,絕大多數在船上進行,極具水鄉特色。
13、禁火寒食
寒食節也是屬于清明節期間的傳統活動之一,在平時生活中出現了一些祭祀活動之前都會進行改火寒食,這是屬于一種很傳統也是很嚴謹的祭祀活動之一。
描寫清明節的句子
1、花木芳香,草長鶯飛,怎奈一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使得清明二字在文字深處更增添幾分煙雨迷蒙的感覺。
2、細雨綿綿落人間,捧花默立在墓前。雨滴當知離人意,猶如淚水撒地面。一杯清酒敬祖先,但愿天國人平安。生者當知先人愿,珍惜生活每一天!
3、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交好運,借問何處幸福運,快樂健康平安是福運,清明節祝你叫好運。
4、花垂淚,燕低飛,清明雨聲碎;游子歸,輕煙堆,祭祖莫言悲;憶舊容,訴往昔,薄酒敬一杯;生者醉,逝者寐,心愿付紙灰;敬先賢,思遙寄,此情長相隨。
5、經歷過生離死別的人,更加懂得愛與珍惜。所以,我們活著的人,都要好好善待與把握與人相處的日子,要讓生命不再留下遺憾!
6、清明節,我來到媽媽的墳墓,思念之情越發沉重;深呼吸,放松;也禁不住黯然淚下!想將淚水吞到肚子里,比什么都難;難道是對母親想念的一種方法嗎?難道是對母親思念的一種表達嗎?
7、用通達的心處世,用快樂的心生活,用包容的心待人,用感恩的心付出,用進取的心堅持。清明節,關愛生命,開心生活,用愛心感染世界!祝你平安!
8、清明節,思親人,雨紛紛,情似云,放寬心,來好運,輕松心,收財運,快樂心,祛霉運,健康心,交福運,關愛心,平安運。祝清明節快樂平安。
9、清明去心火,祭奠人平安。春雨總綿綿,祈禱潤心田。絲絲楊柳意,裊裊煙火錢。一頂舊草帽,亂發掩紅顏。寧靜能致遠,睿智看得見。正直重傳統,幸福一萬年!
10、人與人之間的思念,就像天上的月亮與地上的'湖,相隔遙遠但是彼此珍重。我很想念你,希望你不要在清明節憂傷,你是個堅強的人!一切順利!
11、清明時節祭祖先,心頭思緒已萬千。佇立墳頭淚漣漣,緬懷往事情無限。黃花清酒放墓前,焚香數支訴祈愿。九泉之下享平安,后代蒙澤福綿綿。
12、清明好,假期好,回家好。清明到,驚喜到,團聚到。清明忙,娘親忙,做飯忙。清明難,相聚難,分別難。祝親人節日快樂,注意休息!
13、本不想發短信打擾你!只是你的身影正闖入我的心,令我的心再也不能平靜!令我難以正常工作!請你負責!
14、落雨山青秀,淚流情悲傷。此時清明節,雨淚難分辨。情悲愁斷腸,意切故人想。再世兒不孝,天國魂安息。清明節愿,兩界都安詳,世代幸福享!
15、清明節到,人們紛紛到去世的祖先或親人墳前祭掃,以表達對逝者的思念。清明祭祖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早在秦漢時期,人們就開始用各式各樣的儀式懷念祖先。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祖先,飲水思源,我們在清明這一天表達對祖先的崇敬與懷念,追思祖先的艱辛。
16、梨花萬朵分外白,佇立墓前悲滿懷。冥幣翻飛情歸去,香煙繚繚子規來。清淚千行濕冢土,滿腔懷念今日訴。先人難見今日柳,后輩永記前輩恩。
17、清明節就是“將生死并置”的節日,一是紀念感恩,二是維護新生。不能把清明單看成是掃墓,在踏青活動中還會放松身心,達到珍愛生命,活得更健康的目的!
18、清明里總有一些花開,這些意象世界里清醇而多愁的花兒,一睜開眼睛與關閉視野都要流淚;也許這雨正是我無盡的傷悲的一場宣泄,在宣泄后,一切都好。
19、擁有時,一直被忽視。失去的時候,才追悔莫及。曾經的美好,擱置成回憶。過去的已經過去,現在的也將過去。清明節,多珍惜身邊人,祝你幸福平安!
20、清明來踏青,賞鮮花,踏入快樂心“青”;約戀人,踏入甜蜜愛“青”;探至親,踏入溫馨親“青”;邀良朋,踏入真摯友“青”;清明假期,快樂去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