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心得體會
朱永新新教育的核心理念不是強調(diào)“一切為了學生的發(fā)展”,而是突出“一切人”。朱教授認為,沒有教師的發(fā)展就沒有學生的發(fā)展,沒有家長的發(fā)展也沒有學生的發(fā)展。教育目的本來就是為了人的發(fā)展,人文精神的核心是關注人的生存狀態(tài),關注人的發(fā)展空間。要關注學生和教師、校長、家長以及社會上所有人的發(fā)展。無論他是貧困的,還是富貴的;無論他是愚昧的,還是睿智的;無論他是健全的,還是殘疾的,都應該讓他們快速地發(fā)展。
朱教授說,只有追求理想,超越自我,才能培養(yǎng)積極的態(tài)度,真正地讓教師、學生和學校一起成長。他認為,參加新教育實驗的所有學校的老師都應該有自己的夢,都應該給自己一種挑戰(zhàn)自我的勇氣,一種超越自我的精神。每一個老師、每一個學生都要成功,相當部分的老師和學生都能夠成才。所有參與實驗的人都要感覺到自己在不斷地進步,成長并快樂著。
朱教授說,目前以成敗論英雄、以金牌論英雄、以升學多少論英雄的觀點是錯誤的。新教育實驗行動方案的關鍵是,教一些讓學生一輩子真正有用的東西。朱教授說自己是蘇州大學畢業(yè)的,但他并不認為自己比北大、清華的學生差。他說,我甚至可以到北大、清華去做老師做教授。關鍵是怎么樣讓學生有一個真正輝煌的明天,而不僅僅是輝煌的今天。
朱永新非常推崇“學生走出校門,忘記學校所教內(nèi)容后剩下的東西才是教育的成果。”許多人認為這非常精辟地詮釋了教育;也有人認為就剩不下什么了(我想,這里學校所教內(nèi)容,主要是指一些純粹的應付考試的東西,這些東西,好多在實踐中是用不上的,注定是要忘記的;而那些在實踐中一刻也離不開的,是根本不會忘記的)。
在這一方面,他專門做過調(diào)查:平江實驗小學的一些教師提出,作為教師都想教給學生一生有用的東西,也希望在快樂活躍的氛圍內(nèi)進行教學,可現(xiàn)實是現(xiàn)在的學生和教師都沒有講話、活動的時間,沒有活動作文怎么寫?尤其蘇州現(xiàn)在已取消學生的春、秋游,他們不得不將時間花在那些重復的題海里,以至于學生一聽到放假就歡呼雀躍,學習已完全處于一種被動的狀態(tài)。對此,學校固然可以按照新教育實驗逐步改善以往的辦學理念,可更大的壓力是來自社會的壓力,甚至出現(xiàn)有的家長看到作業(yè)少了就責怪老師的情況,社會究竟對新教育是個什么樣的態(tài)度?
為此朱永新指出,學生的課外活動一定不能少,該做的還是要做,只要是省內(nèi)游,安全工作做細一點,可以恢復學生的戶外游。不僅如此,還要多搞些這樣的戶外活動,哪怕是附近的博物館、園林等,使學生所學的知識在大自然中得到實踐。教學最關鍵的是如何讓學生更活躍一點,調(diào)動他們主動學習的積極性。現(xiàn)在很多教師和學生埋怨沒有時間,那時他們都將時間用在了加班加點上,試問:加與不加究竟有多大的區(qū)別?不如將這些時間讓學生自由支配,讓他們在課余時間多讀一些書,現(xiàn)在有些學生對有些科目的什么定律、定理、公式都了如指掌,可遇到題目就不會做,原因就是沒看懂題目,這非常值得教師們反思。相信只要學生確實是進步了,社會會給予新教育一份肯定。
新教育心得體會篇2
《什么是教育》一書中的言論豐富且不乏許多閃光的地方。
大家讀了之后會有那些感受呢?下面就跟學習啦小編來看看《什么是教育》讀后感吧! 《什么是教育》讀后感篇一: 教育是一個具有復雜內(nèi)涵的概念,曾經(jīng)有無數(shù)人考察它的意義。
《什么是教育》這本書就是回答這問題的一本書,它以美國哲學家、教育家杜威的理論為層面,深入考察教育的本質(zhì)涵義,結合德國哲學家黑格爾的哲學內(nèi)容,作了深入淺出的說明。
在文中,作者先列舉了杜威對教育思考時提出的四個問題,1、什么稱得上是教育?2、在沒有任何修飾的情況下,教育的本質(zhì)是什么?3、教育的純粹、簡單指的是什么?4、滿足什么條件,教育才能成為現(xiàn)實,而不僅僅是一個口號? 圍繞以上問題,對理論作實踐的考察,作者提出一個簡短的定義:教育是文化傳播的社會促進過程。
但我們發(fā)現(xiàn),這不能全面解釋教育的內(nèi)涵,因為教育的復雜內(nèi)涵與外延,實質(zhì)是一個主動接受與被動接受的問題。
按照黑格爾的理論,也就是有關抽象和具體性的一般概念有關。
黑格爾對教育的考察是深入的也就是所謂的偶然真理和內(nèi)在真理,真理才是教育使命的核心,所以作者把它命名為五個性:事實性、系統(tǒng)性、工具性、道德性和主觀性。
但教育有一個先決條件,先決強調(diào)教育概念的邏輯地位,也強調(diào)他們的時序地位。
如果考察教育的思維層面,那么也就是一個從理性到思辨思維的過程。
在閱讀中,我感受到了教育的對立性,它們是本質(zhì)與存在、崇高與世俗、實際與沉思的關系,而整體的教育理念決定了教育的崇高性。
我總是認為,教育是獨立的,一種超脫與政治、社會制度以外的東西,激發(fā)人類思維的獨立。
《什么是教育》讀后感篇二: 今夏有幸閱讀了《什么是教育》一書,本書作者思維開闊、觀點突出。
本書作者在書中有諸多闡述,其中比較突出的是以下的觀點: “哲思活動是絕對自由的自我存在的特殊表達”,“原初性的哲學思考者享用了通過思考而又超越思考的自由,他們不想在探求包含一切活動的存在本身時,尋找勉強的知識。
” 《什么是教育》一書中的言論豐富且不乏許多閃光的地方,通過閱讀這本書,些許體會得以有所心得。
每每閱讀有關書籍時不免感到只是一遍的閱讀是不夠的,還有待深入的學習。
本書作者有著非同一般的論述,閱讀本書不失為提高自己的閱讀功底的一大幫助,我想隨著工作和生活閱歷的不同,讀書的感悟定會大有不同,我期待在閱讀中有所學習有所收獲,以下僅述一些我的讀書體會吧。
我整理了一些書中的言論希望這些論點能夠與大家分享。
諸如“對終極價值和絕對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質(zhì)。
” 又如“教育依賴于精神世界的原初生活,教育不能獨立,它要服務于精神生活的傳承,這種生活在人們的行為中直接表現(xiàn)出來……”“我們生活在形成習慣的過去之中,不斷形成和打破習慣是我們此在生成的堅實基礎,沒有習慣為底蘊,我們的精神的每一進步將是不可能的。
” 如此等等,我希望通過以上的摘錄與分享能夠帶給大家閱讀的興趣,同時希望這樣能有益于大家共同學習共同提高,多少能我們的工作起到一些有益的作用。
《什么是教育》讀后感篇三: 讀完《什么是教育》,我受益匪淺。
它是雅斯貝爾斯存在主義教育思想的代表作之一,詮釋了什么是教育。
其教育思想是關注人與人之間的靈魂的交流和生命的體悟,是“人的靈魂”的教育。
教育的過程是個人整體精神成長過程,培養(yǎng)“全人”。
注重精神陶冶在教育中的作用,揭示了教育本真的意義。
他的教育思想對我們今天的教育有著極大的啟示意義。
雅斯貝爾斯認為“教育是人對人的主體間靈肉交流活動(尤其是老一代對年輕一代)”,教育是人與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傳遞的活動。
真正的教育絕不容許死記硬背,也從不奢望每個人都成為有真知灼見、深謀遠慮的思想家。
教育的過程是讓受教育者在實踐中自我練習、自我學習和成長,而實踐的特性是自由游戲和不斷嘗試,換言之,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集。
由此表明,雅斯貝爾斯更注重的是培養(yǎng)“人”,抨擊教育中對學生的無視,呼吁教育的本質(zhì)是喚醒人性。
但在當今的應試教育下,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枯燥無味的知識,并不明白學習它的意義,強迫學生死記硬背,扼殺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背離了教育最初的目的。
我個人認為,學習本來就是件快樂的事,真正的教育應該是以人為本,使學生全面發(fā)展,而不只是為了考試而學,為了分數(shù)而學。
在教育中針對差異性注重進行因材施教,激發(fā)學生的內(nèi)在學習動機,發(fā)展每個學生的興趣、能力,全面發(fā)展,喚醒學生的靈魂。
雅斯貝爾斯把教育歸納為三類型:經(jīng)院式教育,以“知識”為中心;師徒式教育,完全以“教師為中心”;這兩種是雅斯貝爾斯所反對的教育,而他倡導的是第三種教育——蘇格拉底式的教育,不是知者隨便帶動無知者,而是使師生平等,共同尋求真理。
柏拉圖的對話,對真理的本然之思,是真理的間接傳達。
這一觀點,讓我聯(lián)想到當今教育的最大問題,今天的學校教育仍然是應試教育,有著濃重的經(jīng)院式教育和師徒式教育, “以教師為中心”, 將學生置于。
新教育心得體會篇3
回想起自己的學生時代,還是學生的我們總喜歡在課后談論我們的老師們。“×老師太嚴肅了,沒一點幽默感。”“×老師人挺好的,知識面好象缺乏了點。”“今天 這道題連老師自己也解不了呢。”…… 于是,放學后的我就把這些同學之間津津樂道的話題講給母親聽,母親聽后說了什么我已記不太清了,但有一句話卻讓我印象深刻,她問:“你們這些孩子,怎么凈 喜歡雞蛋里挑骨頭啊,那你倒說說看你們理想中的好老師是怎樣的?”我啞然。
后來,我也自己思考過,還和同學討論過,羅列了一些好教師的“標準”:要知識淵 博、要有愛心、要有責任心、能和學生打成一片、要幽默、作業(yè)不能布置太多……現(xiàn)在想想自己都覺得好笑。如今工作了,踏上了這三尺講臺,自己也成了一名教 師,母親的這個問題竟變得嚴肅而重要起來。是啊,理想的教師到底是怎樣的呢?寒假有幸拜讀了《新教育之夢》這本書,理想的教 師這一章節(jié)讓我感受頗深。朱永新教授以詩一般的語言向我們描述著他的“理想的教師”: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胸懷理想,充滿激情和詩意的教師。理想的教 師,應該是一個自信、自強、不斷挑戰(zhàn)自我的教師。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師。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充滿愛心,受學生尊敬的教 師。
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追求卓越,富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教師。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勤于學習,不斷充實自我的教師。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關注人類命運, 具有社會責任感的教師。
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堅韌、剛強、不向挫折彎腰的教師。“以上這每一個方面,都是新的形勢下,新的教育改革對我們的要求。教育作 為一種”以人育人“的活動,要想對學生的全部精神世界產(chǎn)生深刻的影響,就不僅要遵循育人的科學規(guī)律,而且要善于運用各種靈活多樣、深入人心的藝術手法。教 育不僅要講究理性,而且要講究感情;不僅要講究邏輯,而且要講究形象;不僅要講究抽象,而且要講究具體,不僅要講究一般,而且要講究特殊;不僅要講究有 形,而且要講究無形;不僅要講究說服,而且要講究感染……人們總說理想與現(xiàn)實是有差距的,但沒有理想又怎會有實現(xiàn)的可能。
一個理想的教師就應該不斷學習、 充實自我,努力拉近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的可能。為了那一個共同的理想的教育之夢,我愿不斷努力,努力成為一個胸懷理想,充滿激情、自信自強、勇于挑戰(zhàn)自我、善 于合作、有人格魅力、尊重同事、充滿愛心、受學生尊敬、勤于學習、有社會責任感、堅韌剛強,不向挫折彎腰的理想的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