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傳心得體會怎么寫
名人傳心得體會怎么寫篇1
讀完了羅曼·羅蘭所寫的《名人傳》片段后,我才真正地找到了我們所需要的東西。貝多芬——一位著名的德國音樂作曲家,他的一生是多么艱難:他10歲喪母,獨自一人外出謀生。
當他二十多歲的時候,戀愛失敗,又患上了耳聾的疾病,這對作為音樂家的貝多芬來說無疑是無法彌補的災難。這不僅影響了他的工作,是他從此只能過著孤獨凄涼的生活,還可能是他受到敵人的污蔑和滿懷敵意的城市維也納的攻擊……然而,他卻并沒有因此而放棄音樂。在生命的最后時刻,他還坐在鋼琴前,創作了不朽的《歡樂頌》。
我國先哲孟子曾說過:“天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的確,貝多芬是在經歷了超越常人的磨難之后才成為偉人的。這就像羅曼?羅蘭所說的一樣:“英雄的偉大并不在于他的體魄,而在于他的心靈和品格。”
是的,唯有真實的苦難,才能使人們不去抱有幻想,直面人生;也為有與苦難搏斗,才能是人經受住菜枯的命運。為人之所以稱之為為人,就是因為他們的生涯往往是長期飽受磨難的,身心常常遭受到悲慘命運的折磨。然而正是吆喝一切的憂患才促使他們成功,才造就了他們的偉大!
1858年,瑞典的一個富豪人家生下了一個女兒,然而不久孩子就染上了一中無法解釋的癱瘓癥,喪失了走路的能力。然而那女孩并沒有灰心,一直努力著。在一次次地從輪椅上站起又一次次地摔倒在地上后,她竟然成功了,她終于能獨自站起來了!
從此,孩子的病便痊愈了。女孩長大后,又忘我地投入到文學創作中,盡管她經理了許多難以想像的挫折與磨難。最后終于成為了第一位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女性,她就是茜爾瑪?拉格蘿芙。
就像梁啟超所說的:“患難困苦,是磨煉人格的最高學府”,他們之所以被稱為“偉”,不僅僅只是因為他們的一生是苦難的。真正的偉大則是他們勇于、敢于植棉曲折、苦難的人生的精神。夜種精神就好比一只大手,緊緊地握住了名譽的咽喉,是生命的為大得以展現,是生命的價值得以升華!
這精神就應該是我們所尋找的吧!這精神也應該正是我們所需要的吧!有了這種精神,我們定能沖出黑暗;有了這種精神,我們定能走向成功!
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
名人傳心得體會怎么寫篇2
我最近閱讀了羅曼·羅蘭的《名人傳》,深有感觸。羅曼·羅蘭是20世紀法國著名作家,他的作品是人們強大的精神支柱。《名人傳》寫的是貝多芬,米開朗基羅和扎爾斯泰的故事,他們經歷了各種的磨難卻沒有向命運屈服,在生命的最后一秒仍不屈不撓地抗爭著,最終成為了偉人。這也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艱難和挫折是對命運和人生的最好錘煉!
在這三位偉人當中,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貝多芬。他對音樂有火一樣的熱情,先后創作了許多優秀的作品。他的作品深邃而輝煌壯觀,充滿了幻想。但災難還是無情地降臨到了他的頭上,在1802年,他意識到自己的聽力障礙已經無法治愈,并且會很快惡化。那意味著他可能再也不能進行創作了!這是多么大的打擊啊!但他卻能頑強的命運抗爭,這也許是他后期能寫出那么多不朽作品的原因吧。這種對生活對命運永不妥協的精神正是我們應該學習的,這偉大不屈的靈魂讓黑暗的世界有了光芒,讓生活有了希望。
讀了貝多芬的故事,讓我聯想到了海倫凱勒——一個同樣有著堅強毅力的人。她的生活同樣是很不幸的,兒時的一場大病,讓她變成了一位又盲又聾又啞的小女孩。在她的世界里,沒有色彩沒有聲音,也無法表達自己的想法。但命運的不公并沒有讓她失去失望,她渴望了解一切,于是她加倍努力,最終成為十九世紀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
貝多芬和海倫凱勒在生活中遭遇著不同磨難,但他們卻有著同樣的精神——永不向命運屈服!這不僅讓我敬佩,也引發了我深深的思考。作為21世紀的一名中學生,社會的競爭更加的激烈,我們的功課越來越多,學習上的困難也隨之增多,面對重重的困難與壓力,我們是不是也需要這種精神呢?是!在遇到難題時,在學習成績下降時,再一次擦亮我們的眼睛,用堅定的信念去面對挫折,用頑強的毅力去實現理想!
名人傳心得體會怎么寫篇3
《名人傳》讀后感寒假里我的生活過得很充實,讀書是其中最令人愉悅的。
一本好書,不僅能鼓舞人,還能使人更深刻的認識世界,了解人生。《名人傳》就是一部讓我感悟最深的書,它是由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的《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和《托爾斯泰傳》組成的。《名人傳》描述了處于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三位偉大藝術家的精神力量和心靈之美,他們是19世紀德國偉大音樂家貝多芬、文藝復興時代意大利著名雕塑家米開朗琪羅、俄國文壇巨子托爾斯泰,寫出了他們與命運抗爭的崇高勇氣和擔荷全人類苦難的偉大情懷,讓我們用心去貼近英雄的偉大人格,感受他們為追求真善美,真理和正義而長期忍受苦難的心路歷程,會令我們啟示更多,獲得更多。雙耳失聰的貝多芬用痛苦譜寫的與命運抗爭的音樂,為后世留下了享受不盡的精神食糧:堅韌不拔,自強不息,扼住命運的喉嚨,“用痛苦換來歡樂”。正如他所說:“我愿證明,凡是行為善良與高尚的人,定能因此擔當患難。”“噢,人啊,你應當自強不息!”痛苦的米開朗琪羅用他一生的血淚創作出不朽的杰作。面對敵人給他的種種困難,他總是以堅定的意志來面對。他那偉大的心靈猶如高聳云端的山峰,在浩然長空之中,在碧波云海之間,那么偉岸,那么圣潔。文壇巨匠托爾斯泰在他的小說中描寫了萬千生命的渺小與偉大,他用自己的不朽作品向世界傳播著愛的種子。貝多芬,米開朗琪羅和托爾斯泰,他們都經受了痛苦的考驗。面對人生的劫難和世間的悲苦,他們從來就沒有一絲的惶恐與顫抖,他們英雄的姿態是那么桀驁不馴,有如波濤,有如飆風,不住的吹響歡快的號角。他們從來就不諱言痛苦,而事實上,他們的痛苦在常人看來又是難以想像的。
他們堅信只要自己的靈魂能夠堅忍果敢,不因悲苦與劫難而一味地沉淪,那么就定能沖破肉身的束縛,奔向人生的崇高境界。有些人面對困難就畏縮不前,而有些人則勇往直前;有些人面對小螞蟻一樣的小生命就一味的把它給踩死,而有些人善良的人看著它們慢慢遠去……這就是區別,人生的區別,心靈的區別,意志的區別。這些事例,我們的生活中都能遇到。對待命運的不同態度,是人生成功與否的關鍵。“悲慘的命運不僅降臨在普通人的頭上,他同樣也降臨在偉人的身上,享有的盛名并不能免除痛苦的考驗。”而我們通過閱讀他們戰勝苦難的經歷,也可以自覺的承擔屬于我們每個人的命運。遭受苦難的不止是我們,還有許多偉大的靈魂于我們同在,與我們分享苦難。《名人傳》非常好地印證了一句中國人的古訓:古今之成大事業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我們要學習他們追求真善美,真理和正義堅韌不拔的意志,遇到挫折勇往直前,才能取得成功。聽,貝多芬雄渾的英雄交響曲,又一次奏響……
名人傳心得體會怎么寫篇4
這個假期我讀了名人傳這本書,這本書是法國作家羅曼羅蘭創作的,主要講了音樂家貝多芬,米開朗基羅還有作家列夫·托爾斯泰。貝多芬的音樂之路十分坎坷,從小他就失去了母親,父親不但是一個酒鬼還經常逼著他練琴,他好不容易成名了,卻又受到了很大的打擊,28歲的他聽力開始減弱,這對一個音樂家來說是一個多大的打擊呀!可是他并沒有對外公布,反而還創作了許多名曲,如廣為流傳的交響樂,英雄、命運、田園、合唱等,貝多芬的精神很讓我感動。
米開朗基羅是大名鼎鼎的雕刻家,可是又有多少人能知道他受到的辱罵,可就在這樣的環境之下不但沒有放棄,而且還雕成了不少名作如大衛、創世紀等名作。列夫·托爾斯泰是俄國很有聲望的作家,他雖出身在富貴家庭,卻不肯享受,而是通過造福人類來體現自己的生命價值,我很敬重他。
這本書給我了很多啟發,也讓我知道了不管有多艱難都要堅持自己的夢想,一定不能虛度自己的一生。
名人傳心得體會怎么寫篇5
今天下午,我讀了《名人傳》。其中一篇關于愛迪生的文章,使我久久不能忘懷,雖然我沒見過愛迪生,但在我腦海中卻清晰的浮現出他的形象:一個本身強力壯的人,因勞累過度,眼睛布滿血絲,顯得疲憊不堪。
我了解到:愛迪生八歲上的學,但僅僅讀了三個月的書,就被老師斥為“低能兒”,而被攆出校門。從此以后,他的母親就是他的“家庭教師”。十一歲那年,他實驗了他的第一份電報。十二歲的時候,他獲得在列車上售報的工作。他一邊賣報,一邊兼做水果蔬菜生意,只要一有空,他就去圖書館看書。他買了一架舊的印刷機,開始出版自己的周刊——《先驅報》。并用所掙的錢在行李車上建立一個化學實驗室。1862年8月,愛迪生救出了一個在火車軌道上即將遇難的男孩。孩子的父親對此非常感謝,就教他電報技術。從此,愛迪生便和這個神秘的電的世界發生了關系,踏上了科學的征途。
愛迪生除了在留聲機、電燈、電話、電報、電影等方面作出了卓越的發明和貢獻以外,在礦業、建筑業、化工等領域也有不少著名的發明和創作。
愛迪生說過:“天才,不過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1878年9月,愛迪生決定向電力照明這個堡壘發起進攻。他翻閱了大量的有關電力照明的書籍,決心制造出價錢便宜,經久耐用,而且安全方便的電燈。為了尋找經久耐用的燈絲,他和助手從1600多種材料中逐一加以篩選,最終找到了經久耐用、價格便宜的材料,制成了普通人家也可以買得起的'電燈。而他研究蓄電池花了九年的時間,試驗了九千多種材料,失敗不下五萬次,最后連他的助手都堅持不住了,但是,他仍堅忍不拔,毫不動搖,百折不饒,終于成功了。
他的每項發明都是通過艱苦勞動贏來最終的成功的,這些都是他的心血和汗水的結晶,我們要努力學習,像愛迪生一樣,堅持不懈,用辛勤的汗水澆開我們成功的花朵!
名人傳心得體會怎么寫篇6
"這也是人過的日子!"-----看完米開朗琪羅傳我實在無法忍受-----一種糾結的沉郁的壓抑的感情當我牢牢捆住-----這種恐懼而沉悶的思想束縛住我的嘴角----我不知什么是笑,什么是完美,不可名狀的痛苦傳染了我的身心,我提起筆,不明白要說什么-----贊美嗎
-----贊美上帝給予他的曠古奇才贊美他痛苦如同煉獄一般的一生贊美他多疑、怯懦、憐憫又復雜的性格還是苦澀而醉人的悲觀主義
我不明白要說些什么,因為,我對他感到心疼,也許,只能說心疼吧。
"他孤單一人---恨別人,也被別人恨,愛別人,卻不為人所愛。人們欽佩他,但又都害怕他。在最終,他使人產生了一種宗教般的敬畏。他統治著自我的時代。"
他是怪人又是天才,他噬人的精力使他每時每刻都在使他生活在一種憂傷或癲狂的狀態之中。"我的歡樂,就是憂傷"。
他的偏執性格來自不被人認可的童年---我似乎找到了打開心門的鑰匙-----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如果當初他的家人鼓勵他的雕刻愛好而不是漫罵瞧不起,他也許不會埋下痛苦的種子,之后也許不會如此糾結而墜入痛苦的深淵。
他的很多作品被損壞,他個人受教皇的逼迫不得不完成他不想完成的任務。他必須工作工作工作,完成他不喜歡不擅長甚至毫無意義的工作。
又是一個被上帝捉弄的可憐的天才,他甚至把自我完全獻給藝術。但家庭的拖累,政治上的迫害,摯友的亡故等等將他折磨地不像人樣。我只能感嘆造化弄人,我無法評論他的作品-----我實在對雕刻沒有鑒賞本事,也無法評判他的人生,甚至依我之見連羅蘭都在試圖更為準確的感慨----他也說不出什么。暫且認為他就是單純為了受苦而生的人吧,但苦難也使他磨礪了個性,激發他的創作欲,使他創作出了很多傳世不朽的作品如《大衛》等。但我堅信如果沒有苦難他會創造出更美的雕像。
"他最終安息了。他到達了自我所向往的目的:他從時間里超脫出來了。"
這是一種解脫,對我來說,沒有如此驕傲的才華,沒有如此噬人的苦痛,沒有如此疑慮沉郁的生活,-----學會滿足吧,天才可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