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讀書》讀書筆記
《教師讀書》讀書筆記篇1
讀一本好書,能夠使人在精神上得到升華。而我,也愛讀書,我這個好習慣來源于媽媽的培養,以前媽媽限定我每一天晚上寫完作業后務必閱讀半小時的書,起初,我把它當作是一種任務似的在完成,到了之后,我把它看成是一種樂趣,媽媽不限定我讀什么樣的書,只要健康向上,通俗易懂的都能夠讀。
要讀書,更要讀好書。我讀過中外名著、人文歷史、自然科學,傳記與未解之迷等等,如《嘉麗妹妹》、《簡?愛》、《小王子》、《領袖人物傳記》、《童年》……我都是如饑似渴地讀過好幾遍,有的歌頌了人間真愛,有的講述了家庭瑣事,還有中外禮貌與歷史未解之迷,金頂下的風景,那是緬甸;鄉村都市,那是仰光;紅寶石之鄉,那是抹谷;萬塔之城,那是蒲甘……
讀書要有好方法。只讀不思考沒用,只思考不讀也沒用,要用心去感悟,如果你認為在短時間內多讀書是好的,那么你就大錯特錯,能夠說你已經成為“為讀而生存的傀儡了”!要把讀書當作是一種樂趣。我向同學們介紹一下我的讀書方法:我讀書從不拼速度,別人四天看完的書,我要七天看完,而那三天絕對不是消磨時間,用手指指著一個字一個字的讀,遇到我喜歡的詞和好句子都要多讀兩遍,每篇文章都要了解它的主要資料,表達的思想感情以及歌頌、贊揚的的誰。要給每篇文章提出問題,并自己解答,解答不了能夠詢問爸爸和媽媽,遇到不懂的詞語,就要查字典,聯系上下文章的資料慢慢理解其中的意思,這樣記憶才更加深刻。
讀書,使我受益匪淺。
《教師讀書》讀書筆記篇2
《民國笑忘書生》是我寒假里讀的第四本書。讀后最大的感覺有趣,我覺得倘若把這本書里的軼事與正史中的民國名人結合起來,他們的形象才更豐滿、更真實。
《民國笑忘書生》的作者是長期從事中國近現代思想史研究的獨立學者、自由撰稿人肖伊緋。作者擷取諸如周作人、胡適、魯迅、傅增湘、鄭振鐸、胡蘭成、梅蘭芳、張愛玲等等民國公眾人物人生當中某個不為人所熟知的側面、某段逸出于公眾視野之外的生活事件等等進行生動而實際的記錄和再現,比如嚴復的“鴉片天演學”、胡適與周作人的詩詞酬和、張愛玲的千里尋夫、梅蘭芳的鐘情佛教繪畫、陳寅恪與顧頡剛的'擇偶觀等等,為讀者講述民國的精神氛圍中理想主義與現實生活的種種摩擦與融合,呈現一個希望、勇氣和失望并存,光明與幽暗交織的況味復雜的時代的精神氛圍。
胡適的糖尿病與他的中西文化觀有什么關系?王國維如果留在密韻樓里讀書,是否還會自沉于昆明湖?魯迅為什么要揭發北洋政府教育總長的“盜書”行徑?陳寅恪學術傳奇背后有怎樣的擇偶觀?諸多問題,引人深思。